医改应以民为本 不能缺失良心

2009-05-04 11:40:20    来源:  作者:

    医改不能缺失良心的参与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医疗系统本身有时就是一个危险因素。比如感冒,去医院医生马上给你打静脉针,也就是吊针,这其实对身体是有损害的。皮肤是个很好的保障系统,能不侵入就不侵入。所以能吃药就别打针,能打肌肉针就不打静脉针。为什么有人因为感冒得了心肌炎?就是因为细菌进去了。还有过敏,都是有可能死人的。”(2009年5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种现象十分常见,相信很多感冒过的人都有这样的实际经历。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思索。医疗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病痛的侵袭,“病来如山倒”,就是人类对疾病无奈的描绘。做为一个普通人,当疾病缠身时,首先想到的是到医院去找医生。但是,现在这种人之常情却正在改变,许多人感叹生不起病、不敢进医院,因为在某些医院,这个本应该最有爱心、最富人情味的地方简直变成了市侩赚钱、发财的场所。医院以赢利为最高目标,医生视收入高于一切。病人的健康成了其次,效益才是第一位的。于是,病人不得不享受过度医疗,无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治疗了,无需检查的病人检查了,无需吃药的病人吃药了,无需打针的病人打针了,等等。医生对病人没有了基本的的望、闻、问、切,没有了温暖的眼光和语言,没有安慰和帮助,只有冰冷的诊疗设备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医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诟病最多的系统之一。

  医生是医疗活动的主体,医疗是医生对病人的行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是医治病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病人到底病情如何?该如何治疗?是否需要住院?用什么价格的药?这些只有医生的心里有数。一个缺失了医德的医生,就象一只翅膀的鸟儿难以飞翔一样,难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也难以真正把病人的病治好。因此,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不能缺失良心的参与,必须高度关注医德建设,让医德高尚、群众口碑好的医生享受应有的待遇,调动医护人员改善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使治病救人成为医生的最高追求。

链接:医改方案惠民利民  实惠多多

    随着新“医改”方案最终确定,我国医疗体系基本框架确定。作为普通老百姓能从“医改”方案中获得哪些实惠?

  首先,就医方便性将大大提高。根据推进五项改革中的“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网络,将有可能实现像上海提出的“1560”就医圈,使老百姓在15分钟内可到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分钟内可到达县级医院。另外,分级诊疗和社区首诊制的推行,老百姓就医时首先能在社区医院能诊疗的疾病就无需到更远、费用更贵的医院。

  其次,老百姓的就医支出会大大降低,且结算方便。这来源于“医改”方案的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患者看病的总体费用将大幅降低。在推进五项改革中的“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二是,医保报销的比例将大幅提高。“医改”后患者将基本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这些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在费用结算方面,“医改”方案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和各种医疗保险间的衔接。这在费用结算上不管是本地还是异地的结算都将实现方便、及时的目标。

  最后,“医改”使得老百姓卫生保健服务项目增多。根据“医改”方案,从2009年起我国每个居民都有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6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定期接受健康检查;3岁以下婴幼儿接受生长发育检查;孕产妇免费得到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2009年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以上这些卫生保健服务均作为公共卫生产品提供给老百姓。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