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患者多死于继发性肺炎
几次流感大流行的历史数据均显示了继发性肺炎与流感大流行爆发之间的密切关联。造成上世纪初欧洲死亡5000万人的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中,绝大部分死亡病例源自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的肺炎。而今年突发的肆虐各国的甲型H1N1流感,正是那次西班牙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变种,因此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世卫组织的高度重视,已将其疫情预警提高到最高级6级。
“绝大部分死亡病例并非死于单纯流感病毒感染,而是死于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日前,2009年高危人群的肺炎预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皆认为,继发性肺炎球菌感染是导致流感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并因此向公众呼吁,高危人群在可能再次出现流感大规模袭击前应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有效地降低风险。
流感和肺炎密切关联
流感的危害不仅在于自身为病患带来的痛苦和生命的威胁,更在于其引发的多种继发性疾病,往往成为体质虚弱的病人的连环杀手。专家余宏杰强调,继发性的肺炎球菌感染无论是在近期的甲型H1N1流感还是在既往流感大流行中,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几次流感大流行的历史数据均显示了继发性肺炎与流感大流行爆发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导致了严重的致死率。造成上世纪初欧洲死亡5000万人的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中,绝大部分死亡病例源自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而今年突发的肆虐各国的甲型H1N1流感,正是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行的流感病毒的变种,因此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世卫组织的高度重视,已将其疫情预警提高到最高级6级。
余宏杰强调,正是因为流感疫情和肺炎的高相关性,在流感出现疫情警报的阶段,对继发性肺炎的预防工作也要引起公众的共同关注!
患慢病的老人是肺炎高危人群
专家孙铁英教授特别指出:罹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慢病患者等,一旦患上甲流更易感染肺炎并导致严重并发症,大大增加住院率和病死率。因此在今年流感大规模袭击前这部分高危人群要引起特别注意,并应提早进行免疫预防。
据了解,流感病毒感染后出现肺炎的患者分离到的细菌是主要以肺炎球菌为主,而肺炎球菌性疾病是一种非常严重并可导致死亡的疾病,其中5%的患者因此而死亡,20%的肺炎患者会患菌血症,其中10%会发生脑膜炎。美国200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罹患肺炎不仅会加重原发疾病,还有20%的老年肺炎患者患败血症,病死率高达51%;以及继发性脑膜炎,更导致高达80%的老年患者死亡。
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
余宏杰呼吁,本身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要特别注意接种肺炎疫苗,因为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肺炎的方法。据悉,目前美国、香港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在等待甲流疫苗的生产的同时已经储备过亿美元的肺炎球菌疫苗。
孙铁英教授介绍,注射疫苗可以诱发人体内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对抗肺炎球菌的抗体,抗体可帮白细胞有效地防御肺炎球菌的侵袭。数据显示接种肺炎疫苗的有效保护率可高达85%以上,且保护期达五年之久。而在甲流盛行的时期流感和肺炎球菌两种疫苗一起接种将对高危人群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链接:面对“甲流”中国应视国情选择恰当策略
面对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 ),目前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趋势,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于6月11日宣布将全球的流感疫情级别提升到第6级,这意味着世卫组织认定,“甲流”已经进入全球大流行。另一方面,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宣布提高流感警告级别的同时反复强调,此次提高警告级别主要是根据病毒的地域传播范围评估的,不涉及疫情的严重程度,宣布流感大流行并不是致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的表态,似乎也是在呼应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待此次“甲流”的散漫态度。
迄今为止,美国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越“甲流”的原发地墨西哥,以13217例跃居全球之冠。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分别以超过千例的水平,名列各自所在地区之前茅。最高的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加上并不密集的人口,却让“甲流”有了最高效率的传播,显然和当地政府及民众对此次“甲流”性质的认识及相应的应对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当5月中旬“甲流”在日本集中暴发时,其流行范围就已经符合世卫组织为6级警告所设定的条件: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鉴于此次“甲流”的流行范围与病毒危害之间的不对称,世卫组织公布的警告级别,一直留有一定的余地。
受此影响,中国国内对“甲流”的围堵和防范也有所改变,一度采取的与应对“非典”相似的强制措施,让位于建议自行隔离。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介绍,5月10日我国确诊第一例输入性病例;5月底,出现第一例由输入性病例引发的二代病例,并呈现出二代病例不断增多的趋势; 6月中旬,则出现了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并引发二代病例。这一趋势意味着曾经可以逐个追踪的“甲流”感染者,有可能隐入茫茫人海而难以寻找。一个具体的事例是,一位由加拿大返京的女士,没有按照健康建议卡的要求自行隔离,而在两天时间里“带病”多次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虽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尽量追踪与其同乘交通工具的潜在感染者,但这样的大海捞针,显然难上加难。
到目前为止,“甲流”的致死率并不算高,其病毒基因至今也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变种。因此,世卫组织在提高警告级别的同时,也再次明确全球流感疫情的严重程度为中等。
但恰恰是这种流行程度与危害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可能给中国等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提出了两难的选择。当下没有发生变异的病毒,会不会保持长期的稳定,目前的低致死率能否“始终如一”等前景,都很难在目前的医学研究水平下得到有把握的解答。根据人类以往几次流感大流行的经验,流感病毒的卷土重来和基因变异,往往在人类的预料之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面对新的病毒变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或许是成本收益比相对合理的选择,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如果等到病毒发生变异且发生大面积传播时,再进行被动式的应对,其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将会很难估量。因此,在当下付出一定的社会成本,对病毒传播进行严密控制,减少应对不可预知的变化而可能付出的成本,或许才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中国对“甲流”传播的控制,应该采取公众的自觉与政府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每一个与“甲流”患者有密切接触,或有其他可能感染途径的公民,都应该自觉就医,必要时接受隔离或自行隔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切断“甲流”的传播提供条件和途径。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掌握“甲流”的传播范围和途径,政府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潜在感染者的追踪和监督,尽量防止“甲流”在失去追踪途径的情况下,发生大面积的传播。“甲流”病毒只有一种,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却可能差异巨大,面对可能的“甲流”大流行,中国必须有适合国情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