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取消公费医疗的背后

2009-06-18 08:50:25    来源:  作者:

  平谷医改背后:公费医疗支出增速失控 

  关注焦点

  4月1日,平谷区2.16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整体纳入基本医疗保险。

  这意味着,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延续50余年的公费医疗,在平谷正式废止。

  此项改革,有人为“展现公平”而叫好,也有人为“不太彻底”而质疑。平谷区相关人士坦言,除了公费医疗自身的弊端须变革之外,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也“逼”出了这次改革。

  而作为北京的试点,无疑,此次改革,相对于总计有100万公费医疗者的北京,将有着更大的意义。

  6月12日,刘忠一字一字修改着发给62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一封信。 信中用简单的问答形式告诉这些退休人员,“公费本”变为“医保本”后,如何选择医院,如何看病拿药,如何报销费用。

  弊端

  门诊费不能报销、定点医院少成为众矢之的。

  此次改革之前,平谷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费医疗经历过几次变动,“小改一直在进行,但总不能尽如人意。”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员说。

  现行公费医疗执行的是2004年区政府《关于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医疗经费由政府统一发放,包干形式管理,在职人员每年每人350元,退休人员600元。

  各单位将这笔钱一次性发到每个人手里,门诊费不报销,在指定医院住院治疗超过1300元,享受90%—95%的报销。

  在平谷区内,公费医疗的定点医院是平谷区人民医院、平谷中医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区域划分,只能选择其中一家作为就医报销医院。

  较低的公费医疗水平,一直受到平谷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抱怨,而门诊费不能报销、定点医院少成为众矢之的。

  另一方面,一些定点医院也对公费医疗颇有微词。

  “公费医疗下,医院的隐性亏损一直在增加。”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长青说,在公费医疗下,平谷区定点医院隐性亏损每年在500万左右。

  平谷中医院院长见国繁称,公费医疗下的报销是财政承担80%,医院承担20%,“公费报销越多,医院垫付的越多”。这几年,该中医院累计垫付200多万,“已经有点儿不堪重负了。”

  此外,公费医疗制度下,出现了部分“一人公费全家揩油”的情况,刘长青坦言,的确有失公平,在社会上影响很不好。

  与抱怨相伴的,是公费医疗财政支出的增加,“这部分财政支出,决算总高出预算一大块。”刘长青说,近几年来,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在增长。

  2008年,平谷区公费医疗财政支出预算为3200万元,实际财政支出4300万。

  失控

  公费医疗财政支出,每年20%的增速有些失控。

  “说实话,这次改革某种意义上是被逼的。”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人士坦言。

  按照原来的计划,2009年,平谷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门诊包干将提高到“600元和1000元”,公费医疗的财政支出预算达到5200万。

  刘忠称,单靠财政的增加不能根本解决各种矛盾,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公费医疗财政支出,每年20%的增速有些失控。”

  刘忠称,增加财政支出并不能解决门诊报销,“350元和600元”的门诊费包干,本身就存在平均分配和资金浪费弊端。在门诊不能报销,住院费报销额度高的情况下,不少人本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却长期占用着床位和病房,造成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一人公费全家揩油”的情况更是公费医疗难以制约的。

  2009年年初,平谷区两会上,关于改革公费医疗的提案和议案,再次摆在政府面前。 此时,国家医改已是大势所趋,北京市也在推进公费医疗改革。刘忠称,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后决定,“要改就彻底改”。平谷区决定将公费医疗取消,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刘长青承认,平谷区公费医疗标准低是该区医改顺利进行的客观原因。在医院的范围、报销比例、周期等方面,医保比公费医疗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解决了门诊报销的问题。 “区领导支持,要改就早改,改彻底。”刘长青称。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