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市《关于开展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及首诊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申请首诊试点的参保人员的优惠政策。比如申请首诊试点的参保人员到社区医疗点首诊看病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补助的个人负担比例将减少50%,即在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例由现在的5%降为2.5%;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例由现在的30%降为15%。从上一级医院转入社区医疗点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也同样享受这一政策。
但付华认为,这一优惠政策对相关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大,原因在于,目前我市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本身就不是很高,再加上社区医院诊治的一般也都是小病,总的花费不高,所以实际上能减免的费用并不多。
与优惠幅度不大,缺乏吸引力相比,复杂的转诊程序更令参保人员对首诊制望而却步。
根据相关规定,我市参保人员申请到首诊医院就医后,如果首诊医院不能诊治其疾病,再由首诊医院根据病情选择医院转诊,并于1个工作日内到市医保中心办理转诊手续。“无论是社区转大医院,还是大医院转社区,都要跑部门办手续,医生是没有时间帮病人跑这些手续的,哪个病人又愿意生着病还来回折腾呢?”一位基层医务人员反问记者。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三大软肋 “梗阻”双向转诊通道
“医疗水平不高、诊疗场地捉襟见肘、廉价药品短缺”是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三大软肋,而这三大软肋,正是阻碍社区卫生首诊制及双向转诊制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患者选择到哪里看病,首先考虑的是医疗技术水平,其次才是服务态度、是否方便就诊以及医疗药品价格是否实惠等因素。有关人士认为,目前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无论从就医环境、医疗设备配备还是人才技术力量,都无法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形成竞争力。
黄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付华介绍,他所负责的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是一家一级医院,但也是自负盈亏的民办机构,由于工资待遇低,很难留住人才,刚分来的医科大学毕业生每月只有五六百元的工资收入,他们往往在取得行医资格证后就会想法跳槽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或者更大的民营医疗机构去。而该中心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是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的缩影。长期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是限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薪酬往往要高于大医院的医护人员。此外,因为体制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非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者在评职称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