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达700多个,《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了23种中药注射剂。
上世纪80年代中药注射剂达1400种左右。
1985年以后,国家法定标准收载的中药注射剂达72种。新药上市及地标整顿以后,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105种。 中药注射剂研制状况
在1985年实施《药品管理法》以前,中药注射剂管理混乱,无标准。当时的检测方法是看性状、看有无热源反应和溶血反应。
实施《药品管理法》以后,颁发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要求对化学成分基本清楚,以净药材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20%以上,静脉注射要达到25%以上;以有效部位投料的注射剂要求可测性成分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用可测成分要达到80%。
安全性试验:要求做一般药理学试验、大鼠和犬的长期毒性试验、溶血试验、过敏试验、肌肉、血管刺激试验等。
质量标准要求有:专属性鉴别,色泽、不溶性微粒、pH值、蛋白质、鞣质、重金属、砷盐、草酸盐、钾离子、树脂、炽灼残渣、异常毒性、溶血、刺激性、过敏等检查,含量测定等。
临床试验的要求:Ⅰ~Ⅲ期的临床试验,上市后要求进行Ⅳ期临床试验。
2000年8月颁发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 中药注射剂生产现状
经历了从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上世纪60、70年代,生产非常落后,从大锅煎煮,到反复醇沉、浓缩、过滤、配液甚至灌封都是手工操作。在配液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暴露的厂房中进行,谈不上GMP生产。有些乡村卫生院甚至一只“皮老虎”就能够自制注射液用做医院制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GMP认证以来,注射剂的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实现了管道化和自动化,高速离心、膜过滤、冷冻干燥等注射剂生产新技术已在中药注射剂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使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