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老”成连续多年两会热点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已经成为我国近几年两会的热点词汇之一。
今年,养老再度成为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13次提到“养老”这个关键词,另有7次提及老年人相关内容。
1月,国务院发布我国首个与养老有关的首个银发经济专项政策——《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将发展与养老相关的银发经济提升至国家高度。明确提出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福祉。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
2、慢病管理及防治市场需求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国家对银发经济的重视,对医药行业来说,与之相关的慢病管理及用药需求有望扩容和爆发。
目前,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包括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间建立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等。
比如,国家卫健委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推进慢性病管理,包括在基层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长期处方服务,组织编制慢性病防治管理指南,推进“医防管”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以及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等。
近几年我国发布的与慢病管理及防治相关的政策:
图片注: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资料整理,供参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也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公开数据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直接医疗费用为2.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而间接损失(包括死亡、残疾、缺勤等)高达5.6万亿元,占当年GDP的5.4%;预计2023年这两项损失将分别增长到3.1万亿元和6.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1%和8.5%。
3、慢病用药,这些赛道值得重点关注
米内网数据显示,我国慢病用药市场2021年超过4000亿元规模,基于2022年同比增长率仅为1.1%推测,2022年该市场仍在4000亿元以上。
根据《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慢性病主要包括:
心脑血管疾病(如“三高”、脑卒中)、癌症(各种慢性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骨骼(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占第一位。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2022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39万人、心力衰竭890万人、心房颤动487万人、肺源性心脏病50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外周动脉疾病453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
数据显示,公立医疗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自2018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21年我国公立医疗终端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为837亿元,2022年虽有小幅下滑,但市场规模仍在800亿元以上。假设中成药占我国化学药市场的30%-40%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化学药销售额在2000亿元以上。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化学药有丁苯酞、阿托伐他汀、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等品种;主要参与企业有石药、辉瑞、阿斯利康等。其中阿托伐他汀、沙库巴曲缬沙坦等品种国产替代空间大;中成药方面,主要有银杏叶制剂、血塞通、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品种,主要参与企业有天士力,以岭,珍宝岛、步长等企业。
2、肿瘤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癌症报告》,我国整体癌症初发病率仍持续上升,反映我国癌症实际负担沉重;发病首位的癌症类型:男性为肺癌,女性为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占全球23.7%,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
据统计,近年来全球及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约为2220亿美元,至2023年达到2240亿美元,预计至2028年达到4400亿美元,年均增速在15%左右;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约为2759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全球市场,未来市场前景看好。
我国抗肿瘤用药市场大品种较多,如多个单抗及替尼品种,还如主要用于化疗的紫杉醇品种等;替尼和单抗品种背后企业以跨国药企居多,如罗氏,阿斯利康等。随着我国创新研发进入收获期,国内企业在肿瘤用药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如恒瑞、齐鲁、正大天晴等企业的市场地位不断攀升,国产替代优势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