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还告诉记者,要给药品定个高价也很简单,公关一下物价主管部门就可以了。当然,这也会成为药品价格的隐性成本。
王树平则对记者表示,药品定价体系的混乱是药价虚高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他介绍说,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药品近万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药品的价格属于物价部门定价,大部分由企业自行定价,然后报物价部门备案即可。一些药厂便利用这个政策漏洞,将药品的出厂价大幅度提高。他们采取的手法一般都是多计费用、虚列成本,改换药品包装、剂型、规格等,以此来扩大利润空间,并保证营销过程的高额公关费用。
而医院由于顺加价15%的利益推动,偏好的就是高价药,高价药由此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天价药内幕:
利润空间较大的药品是代理商的钟爱品种,尤其是抗生素药品,利润空间较大。以塞圬钠为例,以前某厂生产的规格为1克每支的价格为 2~3元,但是后来稍微改了产品的结构,规格变成2克之后,价格一下子变成了70多元一支。
广州一家药厂的负责人透露说,其实这种操作模式在医药企业并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比较普遍。除了进国家医保目录会涨价之外,进一些省份的医保目录也有类似做法。据悉,人保部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之后,各省份还将制定本省医保目录,并有243个药品的调整权(可增补、删除)。“谁能进去,就要看工作做得到位不到位。尤其是药品销售最好的省份,药厂更是想尽办法抬高价格。”
“医院在流通零售环节的双向垄断造就了药价上浮。一盒利润100元的药,医院及医生保守估计可以拿走50元至60元。”
2007年一份发改委的数字与卫生部的结算表明,过去两年医疗机构在药品方面获取的加价额每年大概在470亿元左右,占药品购进额的42%,加价率实际是 42%,已远远高于国家允许的15%加价率。也就是说,在一盒药的零售价中有42%是被医院挣去的。这只是明面上的利润。他还透露,一般情况下一盒药医生在开处方时能拿到30%左右的回扣,也就是说,在这样一盒药的销售中,医院和医生总共可以赚零售价的72%。而仅仅剩下的28%,则涵盖药厂用来研发、购买原料生产、设备折旧、销售、配送、员工工资等诸多成本。记者致电北京某三甲医院的高管,对方对42%的实际加价率矢口否认。
发改委掀反暴力风暴:
发改委正在酝酿的遏制药价暴利的新政又一次将其推至风口浪尖,这源于近期“暴利药”芦笋片和宁波“回扣清单”事件的曝光。6月24日,本报记者获悉,药价的监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刚结束《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的意见征求,被问及出台时间时,发改委一句“将很快出台”以示回应。
近日,部分药企、相关协会均接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基本药物价格调整。有业内人士透露,此次降幅将高达30%-40%,相关文件将在本月出台,这将成为我国第26次药品大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