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
医院市场化 病人没信心
“过度检查是存在的,但并非医疗行业的主流,绝大部分医生都是为病人着想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管理人员说。据了解,医院过度检查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府对医院财政投入很少,医院自负盈亏,过度市场化。2010年广东省医疗卫生预算支出60972.26万元,但分到各医院的不多。如2010年南方医院的支出中仅有0.3%来自财政拨款,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财政拨款占总收入比例也很少。广东大部分医院实行院科两级预算的办法,一些医院为了维持收支平衡,会将全年的指标“压”到科室,科室则推给医生,导致小部分医生多开检查,为科室牟利。
第二,由于医院过度市场化,在市场竞争下各级医院必须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搞起了“军备竞赛”。设备买回来必须要用,大量的投入需要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回本”,因此多开检查单就很难完全避免。
第三,医患关系的紧张日趋严重,根据广东省人民法院的统计,2004年医疗纠纷有387件,到2008年上升至645件。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出于自我保护,有时为了避免漏诊误诊、减少纠纷,医生只好多检查,尽可能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大包围的检查使自己的诊断有更充足的依据。
专家教路:检查手段并非贵的就是好
2010年7月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患者可以告医院的过度检查行为。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如何界定过度检查还是个问题。对于患者来说,因缺乏相应医学知识,他们很难知道什么病该做什么检查。为此,对于我们日常看病常用到的检查手段,记者采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吴梅。吴梅介绍,各种常用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各有利弊,并非越贵的越好。
X光平片:
X射线是用来做常规体检的常规手段,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对骨头病变诊断效果很好。但做X光检查时性腺、甲状腺等对X射线高度敏感的区域应重点保护。如无必要家属尽量不要陪同病人做X光检查,孕妇、儿童最需警惕X光检查。
CT:
一般来说,CT对所有器质性疾病都可以进行检查,尤其对密度差异大的器质性占位病变都能检查出来并做出定性诊断。但最适于CT检查的病是脑部疾病,其中对肿瘤、出血及梗塞等病检查效果最好,其次如肝、脾、胰、肾、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对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的肿块也能显示并做出诊断;再次则是对胸腔、肺、心腔内的肿块,脊柱、脊髓、盆腔、胆囊、子宫等部位的肿块检查。
但对于病变太小,尤其小于6毫米的病变,CT则难查出。此外,CT对一些弥漫性炎症及变性病变的检查效果稍差,如对肝炎CT检查无多大价值。
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强项是对软组织敏感,由于对软组织滑膜、血管、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和透明软骨的分辨率高。做磁共振检查可避免了X光射线的损伤,但价格较贵。
B超:
B超比较适用于肝、胆肾、膀胱、子宫、卵巢等多种脏器疾病的诊断。B超已成为临床上检查胆道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可确诊胆囊结石、胆囊炎症、肿瘤、寄生虫等,而且对黄疸病人的鉴别诊断也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
然而B超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它穿透力弱,对骨骼、空气等很难达到深部,所以对含气性器官,如肺、胃肠等难以探测,对成人颅脑的诊断也较X线、CT逊色。对1厘米左右的肿瘤组织不易发现。
医学常识话你知
术前常规
检查有哪些?
一般的创伤性手术,在手术前“例牌”要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凝血四项。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主要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贫血性质,还可作为是否需要输血的依据之一;白细胞计数增多,是大多数传染病和炎症过程的正常现象;白细胞计数降低,常由氯霉素等药物或x线等放射物质引起。此外血小板计数及出血和凝血时间测定手术前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尿常规包括尿量、比重、颜色、酸碱反应、尿蛋白、尿糖的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等。患者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时医生需根据尿量、尿比重变化来指导补液。
同时,患者手术前还需要检查心电图、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血糖等。此外由于手术可能需要输血,要做病毒系列(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