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10个中药制剂面临断货
昨天下午,在北京中医医院徐春军副院长办公室,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制剂原料药价差的情况报告》。这上面列出了10种当下急需配制的中药制剂,由于亏损额度较大,代制生产企业均不愿意承担供应,目前库存已接近断货。如果继续进行生产销售,医院就要倒贴100多万元,因为绝大部分药品成本价格都高于零售价格的2倍左右,个别产品达到5倍以上。如,痤疮清热合剂,零售价为每瓶14.51元,而成本价为26.55元,每卖一瓶医院就得搭进12.04元。
徐副院长介绍,北京中医医院现有院内制剂163种,因为“简、便、验、廉”的优势一直拥有大批患者“粉丝”。但随着中药材价格的连年上涨,亏损面正逐年攀升,前年医院有一半的院内制剂处于亏损状态,而到了去年,就已经有80%-90%的药成本价高于零售价。比如治疗湿疹、牛皮癣的药品“除湿丸”,过去的售价是20多元,现在成本就要40多元。而另外一种治疗肿瘤的名医名方“固本消瘤胶囊”,如今的定价是200多元,而这种药因为含有冬虫夏草,制作起来成本需要400多元。
中药生产企业:成本上涨 感到有点扛不住
中药材价格连年攀升也让很多中药生产厂家叫苦不迭。广东罗浮山国药市场部长郑传誉介绍,从2003年开始,很多中药材价格坐上了直升机,这两年更是涨得离谱,比如中成药中经常使用的当归,去年年底价格为每公斤13元,到了今年年初就涨到每公斤30元。水蛭,1999年时的价格是每公斤202元,现在已经涨到每公斤1600元。辅料价格也跟着翻跟头,比如白糖,去年上半年是4000元一吨,而到了去年年底就上升到8000元一吨。
据介绍,国家对中药材价格的管理方法与农副产品大致相同,其价格可以随行就市,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就拿不到这个价格接力棒,因为药品价格是受政府物价部门制约的,没有物价部门的批准,医院、企业不可擅自调价。“特别是已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非但不可以涨价,还经常被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压价,我们真有点扛不住了。”郑传誉说。
业内人士呼吁:应建立中药价格联动机制
广安门医院的99种中药制剂几乎都在赔钱生产,“为的是保持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吸引更多病人。”中心副主任张萱坦言。但记者采访了多家中医医院,他们均表示,这绝非长久之计,对中医药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应建立调节中医药价格的长效机制,根据中药材市场情况进行联动调整。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中医医院补偿机制,这样既不增加患者看病负担,也可保证医院正常运营。据知情人士透露,昨天,市发改委已经组织本市6家中医医院的药学部负责人,就中药制剂的价格问题进行商讨。
名词解释:院内中药制剂是指市场上无供应而临床上有需要,经批准生产的制剂品种,它们大都是由医院的秘方、验方或成方发展而来,常用剂型有膏药、糖浆、颗粒剂、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