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减少 持续低价打击贝农积极性 中间流通赚大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产量减少导致浙贝涨价。
周师傅告诉记者,去年三四月份天气阴冷,却正值贝母生长的关键时期,不少贝母苗被冻坏,这不仅导致了5月份时挖上来的贝母苗个头小了许多,也使在地下埋到8月份的种子大面积腐烂,贝母产量大受影响。
同时,贝母持续低价位运行,而人工、土地租金、肥料、种子等费用却在上涨,贝农种植积极性受挫,不少贝农改种其他作物甚至弃种。
“前几年1000公斤肥料200元不到,现在要300多元。按照现在的成本,贝母不卖到50元/公斤以上,贝农就很难赚钱。”在周师傅的印象里,以前章水镇的贝农家里都有几亩地的“大户”不少,但现在绝大多数贝农都只种着单薄的几分贝母地。
然而,也有人认为,此轮涨价或许有游资炒作的进入。浙贝在非典时期的疯狂表现让很多人都记忆犹新。2003年,浙贝价格飙涨到近200元/公斤。然而,一年之后,浙贝价格开始暴跌,到2005年,跌到20元/公斤,并持续保持低位运行。
在那一波过山车行情中,有的贝农亏得血本无归。
而相比药农翻一倍的收益,中间的流通环节收益更加丰厚。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本地源头收购商向农户收进干贝母的价格从原来的15元—16元/公斤上涨到55元/公斤,批发给外地收购商的价格为60元—70元/公斤,而药店的零售价达到180元—240元/公斤,收购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达到125元—185元/公斤。
“中间流通环节获利最丰厚,因为不限价。”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虽然今年行情好,但真正赚大头的还是有经营头脑的采购大户和医药销售公司。那些小种植户和小商贩虽然也赚了不少,但相比之下是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