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是丰收路和西桃园两处零售药店的老板,销售的药品大约有1000种。作为经营者他坦言:“我们销售的药只有一些是从厂家直接拿,大部分都是从城西的医药批发企业发货。一些知名企业的药或广告宣传力度大的药品,小药店的价格确实不占优势,有时候连锁超市的定价甚至比我进价还低。”但长期从事医药销售,刘晨也道出一些“内幕”:“一些非知名厂家的药可能实际进价并不高,但在大药店里一推广,卖价却不低。这样大药店的利润也就平衡了。”
层层加价 人情费都要计入成本
一片小小的药剂,算下来便宜的几毛钱,贵的几块甚至几十块都有,到底药品卖到老百姓手中的价格是如何一步步订的?邹和为记者解开了其中的秘密。
“首先,药品的生产商需要把药推介给大的销售企业,这中间有人员推广费、参加药交会的费用,甚至还有不少‘人情费’。”邹和说,一般一个药品生产商参加一场药交会的费用至少在20万元,多的甚至能上百万元,“生厂商肯定会提前邀请各大医药公司的代表们来了解自家的药,从出厂到推销出去后厂家还要派代表进行前期跟踪,了解销售情况,这一系列的费用无形中就已经加到了药品本身的价格上。”
“医药公司拿到药后,也要进行推广,让老百姓知道并且愿意来买,所以也会安排推广人员,我们去药店买药时就经常能遇到有人给你推荐某一种药品。”邹和说,药品销售情况好了,厂家才会在价格和返点上让医药公司更多获利,所以二者是环环相扣。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参加医院的招投标,“一般医院采购药品是选择同一品种不同规格的两三种,中标的也就是几个厂家,所以竞争很激烈。”邹和说,在众多竞争者中如何胜出,招投标需要很多费用,其中不乏“人情费”,同样这部分也变相压在了药品身上。
“一种药从生产到零售,一般价格涨了大约4倍。”邹和说,之前有些报道称药价翻十番卖给老百姓的说法有些夸大,但确实是在一步步加价。作为从业15年的一个业内人士,邹和对不少人提出“药品暴利”的看法有些无奈: “十年前做药品销售,也许利润还比较可观 ,但现在国家政策的调控,药根本不算暴利了。比起服装和其他一些商品,药品因为它的特性所以被公众和社会密切关注了。”
另外,对于医院为患者开出的一些“价格不低、但在外买不到”的药,邹和也给出了答案。“这些大部分是厂家研制的新特药,需要医生临床推广,所以不会在零售渠道销售,不过最终这些药还是会进入市场。”
药品限价 利润减少商家热情低
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对162个品种的药品施行最高零售价;4月15日开始,我省对这162种药品的剂型和规格再次进行了增补。降价药品的剂型规格从上次的1285种,增加到现在的216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