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狭窄,广告限制,见货率低一直是中国医药营销的显著行业特点,“狭谷”里作战是其最贴切的描述。纵观中国医药产业,近几年来平台调整、增速减滞、发展缓慢,却热闹非凡。资本大力度重组、外企逐步渗透、医疗改革加快、国家监管力度加大,商业渠道的快速变革、中药国际化初步思考、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热点主题都不断地在行业内引起企业的巨大震荡和快速聚焦。在震荡和聚焦的背后,我们可以感知到中国医药行业在从无序、松散的市场竞争中走向行业提升、重新洗牌的‘十字路口’。特别对于大多中小企业来说是危机四伏,有的倒下了;有的是‘四面楚歌’而措手无策;也有的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寻求突破。简言之,来自于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态势、企业自身三方面原因让一向渠道狭窄的医药营销,更面临“狭谷”里挣扎的困境。
一、国家宏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国家从国计民生考虑,对医药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力度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整个医药行业处于低迷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药品限价、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限售、广告监管、打击医药灰色收入等方面。从长远来看,国家对医药行业宏观政策的调控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从近期微观层面的效果看,作为中国医药企业被动应对,在一段时间内难免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1、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监管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药品价格将持续走低。
自政府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药品已经连续17次降价,据统计,2001年至今,我国已经有1000多种药品降低了价格,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累计降价总额在300亿元左右。然而,降价的效果似乎并不令老百姓满意,因此,价格持续走低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果站在相关医药企业的角度来看,落后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体制早已让企业无法承受更进一步的打压。
2、药品分类管理的影响。
自国家制定实行药品分类管理政策以来,OTC目录、处方药目录、招标目录、社保目录等等相继出台。一方面这些政策强化了药品的安全性,让广大人们得到了实惠。但另一方面,一系列的政策使生产企业、流通商家、医院毛利率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三方也因此纷纷怨声载道。其中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成为了“受气的媳妇”: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艰难中标后,又要受医院的气,只有闯过医院“灰色收入关”,才能真正实现产品的销售,出现“不中标等死、中标找死”的艰难状况。
3、处方药“限售”的持续影响
政府近两年来对于处方药的监管力度仍在加大,对处方药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销售方式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特别在药店的处方药销售环节,严格要求凭处方购买处方药,处方药的品种也在不断放大,对医药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4、医药广告监管的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近两年对医药广告(电视、平面媒体、宣传手册等)进一步进行了整顿和规范,监管范围和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政府的初衷是针对误导性、侵权性以及欺诈性的违规广告宣传进行监查。但这也无意中让广告形式单一的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时,很难把握好主题诉求点以及对度的拿捏,这无疑制约了企业的市场推进步伐。
5、打击医药灰色收入的影响。
医药灰色收入一直是医药营销的敏感话题,是医药营销的潜规则。医药渠道原本狭窄,终端的争夺更是白热化,兑费的竞争一直是渠道竞争的法宝,是渠道竞争的主要推力,同时这也是企业营销费用支出的大头。国家打击医药灰色收入固然是想净化市场,可客观上却造成了医药企业原有营销模式在短期内陷入了瘫痪。营销模式将要发生变革,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关键的问题是,在改革未完成以前,这些企业是否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者至少是能平稳地度过转型期!!在这段非常时期掉队地企业要么只能继续违规操作,要么将一蹶不振!
二、中国医药行业进入全面整合竞争阶段,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出严重考验。
1、资本度重组和外资渗入。
近两年来,国内医药企业通过购并、重组形成了一些大公司、大集团,出现了一些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相对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市场占有率、市场掌握能力、企业赢利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国外资本也逐步通过独资、合资、控股的方式向中国市场渗透,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高效的营销水平,将会对中国医药市场产生剧烈冲击;整个行业的层次也随之有了质的提升,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将成为行业竞争的主流。中小型企业如果应对无力,在竞争中也将难逃被兼并或被淘汰出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