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好用价廉药”的生产供应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临床紧缺、脱销药品开展研究和评估,摸清需求,商定生产企业名单。对于临床无替代,但确有需求、利润较低的药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由价格主管部门酌情调价、适当减免税收等,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公立医院的医药费是否越低越好?
在公立医院住院,每位病人的平均医药费用为7101.8元,住院费用有所下降,但是门诊费用略有上升,同比上涨0.3%。12日,卫生部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费用控制的情况,结果显示,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在持续4年每年上涨5%之后,5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由于受物价、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等因素影响,今年下半年医药费仍有可能上涨。(10月13日《北京晨报》)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住院医药费在持续上涨4年之后,5年来首次下降,这对于那些深为看病贵所困扰,甚至身患重病、顽疾也不敢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言,无疑是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但是,一定会有人质疑这个来自官方的统计结果和公众的感受不符,认为公立医院的收费还不够低,然后举出一些自己或者认识的人到公立医院就医的经历来反驳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下降的结论。由于各地医院收费标准参差不齐,因此,要用某些个别患者的就医经历来判断公立医院总体医药费的增降情况其实并不现实。
但是,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其实是完全公开的,也非常方便进行查阅。公众可以发现,尽管各地公立医院医疗项目收费标准不一,但是很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几年甚至十几年却没做调整,或者调整甚微的情况确实大同小异。这或许是在当下严峻的通胀形势下,造成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费首次下降的主要原因。那么,通过行政限价的手段控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药费增长是否可行呢?要知道,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中,政府投入只占约10%,甚至更低。如果无法及时得到财政补贴,医药费下降势必影响公立医院生存和发展。
日前,媒体纷纷报道了一种心脏病手术必备药品——鱼精蛋白严重缺货的情况。这种药品缺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各地很多医院纷纷推迟或暂停了此类心脏外科手术,那些亟待手术的心脏病患者生命和健康饱受威胁……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用于救命的药品会缺货?原来,由于这种药品的价格十几年没有调整过,拥有生产资质的药企生产这种药品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会带来亏损。于是,为了减少和避免亏损,药企只能减产甚至停产这种药品。其实,某种药品因为定价过低而被药企停产、减产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只不过,鱼精蛋白这种药品因为无其他替代药品,又是心脏病手术必备药,它的断货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才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