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到底是要走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化?我说还是要走市场化。但我们前一段的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医改却是极不正确的一种市场化。因为这种市场化不是把市场的权力真正交给了医者和患者,而是在政府主导下,片面强调市场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由市场(供需)决定医疗市场的发展。这就好像有人愿意出钱,有人愿意收钱,这是天经地义,谁也管不着。可实际上这种政府不管,任由医疗供给方的医院、药商、医生、药厂大肆盘剥患者的市场化改革,并不真正属于市场化改革。因为真正的市场化医疗改革,首先应能体现出改革的主体,即医生和病员的关系应该怎样维持。也即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把医生同病人之间很好的能通过自愿、自主、自立、自撑的方式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比如医生不能正常的给病员看病,病员就有权能淘汰医生;而医生给病人认真看了病,病人却不能正常的对待,那同样医生也有条件选择病员。也即如果能建立一种可以公平互相协调的机制,那实际我们的医疗改革应该说是能很好的进行的。
医改不应否定市场化导向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演讲中称,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看病难、看病贵。”他承认,医改曾经有误区,走过弯路,即不是以公益为主线而是以市场化为导向。这个结论是目前国内卫生官员及专家的主流观点。事实上,我国医疗体系就没有实现过市场化,更别说过度市场化了。
“市场化”是指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确实碰到了很多问题,但罪因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四不像”的伪市场化。国家既无足够投入,又不愿放手让民企成为市场主体;一边管制价格、管制供给、把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一边又默许公立医院、药厂追逐经济利益。上世纪90年代后,政府大幅减少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系统投入的比重。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支出占比从1990年的25.1%下降到2002年的15.2%。政府给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偏少,导致了以药养医、药价失控、药品滥用。导致看病贵。同时,政府又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导致医院供给不足且结构失衡(区域分布不均)。制造了看病难问题。
先说医院。官方统计,规模以上医院门诊量90%在公立医院。住院91%在公立医院。民营及外资的全科综合医院数量很少。民间资金进入的领域多属于非主流小医院,如男科、妇科、牙科、眼科等特色专科。究其根源,一来是因为“管办不分”(卫生部门与医院利益一致),主管部门有意限制竞争,设下很高的进入门槛,同时在医保定点资格、医生职称、税收等方面歧视民营医院;二来是因为政府针对医疗普遍服务、基本保障而提供的巨额财政补助只给公立医院,使得好医生及医疗设备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公立三甲医院,民营医院无力跟它们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