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空间压缩 看药企如何觉醒

2008-08-26 11:17:33    来源:  作者:

    日子不好过

    目前,许多大型制药公司正在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及成长空间。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重磅炸弹”药物不久将要失去专利保护,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和健康保险要求有更大的折扣,这也使得处方药价格下滑。在美国,普通民众已经对制药企业丧失了信任,药企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凭借自己的营销力以及游说影响力,动不动便提高药价。最近有报道称,“医药行业在过去实在是太容易成功了”,而现在则完全不同,大型制药公司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他们必须设法适应FDA更高的审核监控标准,尤其在发生了一系列药品安全问题引起公众的恐惧之后。

    很明显,药企并未停滞不前。前不久,瑞士罗氏制药巨头出价超过437亿美元,希望100%控制其长期合作伙伴——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葛兰素史克公司前任研发老总RevealinglyTachiYamada对此的评论是,这种并购扩展的心态反映出大药厂对新药的渴望和胃口几乎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每家药厂都需要通过并购和技术转让来补充自己的新产品库,以抵消因为失去专利保护而出现的销售和利润的严重下滑。现在,所有大药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多支出研发经费,即便如此,大药厂的研发生产力仍然不见好转。由此看来,大药厂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药政管理越来越严格所引起的。

    与此同时,寒风正吹遍美国,巴拉克-奥巴马已经表示,他当选总统后,不会让大型制药公司日子这么好过。奥巴马说,美国的平均药价几乎是英国的2倍,他要求政府医疗保险计划与药厂砍价,降低老年患者的医疗费用。可以预见的是,大型制药公司的利润空间将会不断受到挤压。但民意调查显示,信贷的紧缩使美国人对医疗费用的关心远远超过了对伊拉克战争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度或许表明药企所能预计到的最为糟糕的日子还远远没有结束。

    调整期

    人们相信,当今的新药研发更加复杂,耗资更多,风险更大,周期更长。跨国制药公司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是:与20年前相比,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临床的用药需求比以往要少许多”(IMS的AlanShepherd的看法)。过去20年,在新药研发上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比如在肿瘤学研究领域,已经突破并推出许多新药和治疗手段。

    Shepherd的观点可以从越来越多的Me-Too(类似次新药)药物的涌现得到印证。这些Me-Too药物与NCE全新药只有细微的差异,推出这些药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首发新药的肥缺市场中夺得一定的市场份额。Marcia Angell在她的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市场上6种降血脂的品牌药都是第一种药的轻微改良。业内人士批评说,如果me-too药物这么容易就能得到批准和新的专利保护,还有谁会有积极性去开发具有全新结构和机理的药物?

    Simon Friend是普华永道药品部的负责人,他说:“5年前,大型制药公司把仿制药厂视为其最大的敌人;现在,他们把仿制药业务看为是其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大药厂在业务多样化进程中,已经开始同时涉足两个仿制药和创新药的阵营。”诺华公司是既做专利药又做仿制药的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它在2005年支付80亿美元收购德国的Hexal。除此之外,仿制药行业本身也在扩张中:以色列的Teva已经出手收购其美国竞争对手——Barr实验室。

    虽然目前制药公司仍然高度依赖于“重磅炸弹”:葛兰素史克公司40%的营业额来自两个主打产品:文迪雅和哮喘药advair。不久前,业内专家对文迪雅的长期使用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之后,已经严重打压了葛兰素史克的产品销售和股票价格。显而易见,大型制药公司非常渴望得到未来利润的成长空间,有的已经开始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比如罗氏已经通过多元化涉足诊断设备,以便将公司打造成为能够提供广泛服务的医疗健康服务集团。

    在经济低迷时,能够看到如此活跃的并购交易的确让人兴奋。借贷市场已经萎缩,但现金充足的企业还是有足够的兴趣和资金来投资企业的未来。根据上述并购可以看出,多数并购的买方在标的企业中本来就有相当比例的股权投资。有趣的是,买家通常不会对他们不了解的企业贸然竞价投资或收购,他们需要有一定的保证系数,使投资富有成效和受益。企业在金融信贷市场不好时,应特别小心谨慎,用好手中的资金。另一方面,美元的弱势也是一大动因,促使外国投资者大举进军美国医药市场进行扩张和并购。以色列的Teva和瑞士的罗氏就在很好的时机找到了非常好的收购对象。前者抓住了仿制药的极好并购对象和机会;后者则乘基因泰克股票下滑和美元走弱干脆全资收编。

    这几波并购行情,使得健康产业的投资颇有吸引力。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