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春雨掌上医生,用户可以在人体界面图上点击不适部位,选择症状,然后获取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以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进行症状自查。也可以在线向医生咨询,不过每天免费的总名额只有1000个,先到先得。没有抢到的用户则需要为此付费。这是它在上线时就有的两大功能,随后又根据用户反馈的防病需求增加了健康资讯。
在张锐的经验中,要找到后台愿意回答提问的几百名医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完成技术难度更高的自诊功能。一方面是要投入精力整理和搭建后台的自诊数据库。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想要查询症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自查症状,用文字来描述确切的症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别的方法来解决用户在移动端不愿意搜索但却存在的搜索需求是很大的困难。”出于“所有移动产品都应该轻输入”的直觉,张锐在春雨掌上医生最早的版本里就用到了人体界面图让用户选择不适部位,但同时也保留了症状搜索框,不过人们用到这个搜索框的次数确实很少。
另一个功能类似的App是“快速问医生”,它的使用流程是,用户在应用中输入或用语音描述病情,这些病情会通过服务器找到合适的医生来问诊,之后医生的回答会在15分钟内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上。对于创始人陆德庆来说,移动应用为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
“在网页上,用户一般对提问回答的等待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超过半小时之后,他就会离开页面。但建立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平台有推送功能,这就使得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可连接性增强了。”
不仅是患者正在享受移动医疗所带来的便利,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同样得到提高。丁香园对于国内的医生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可以和同行讨论与医疗相关的一切专业话题的网上社区。同时网站也提供一些附加的服务,比如在线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网上采购平台。在中国目前拥有的约650万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之中,有300万人注册了丁香园的账户。
在丁香园为医生提供的诸多服务中,有一项在线提供药品信息查询的功能很早就存在了。按照丁香园CEO张进的说法,在设置了这个功能后,丁香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维护它,但是每天却依然有不少的访问量。这让一直对移动互联网跃跃欲试的丁香园找到了进入的突破口。“药品本身就是一种直接打通医生、医药企业和患者之间关系的产品。再加上国外类似的成熟移动应用已经有了不错的反馈,也侧面验证了医生是有实际需求的。”张进说。
丁香园很快推出了第一个手机App“用药助手”,让医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查询药品信息。作为一名曾经的神经内科医生,张进预感到用药助手的实用性会让它立刻火起来:“医生的习惯一般是在口袋里放一本医药手册,当巡视病房时遇到要改医嘱之类的情况,就会拿出来翻翻,确认将要用到的药需要注意些什么。用药助手等于是用移动终端替代了原来医生放在口袋里的药典。”在上线一年之后,这款App目前的下载量是240万。
并且,这个原本针对医生需求开发的产品,吸引了很多普通人的下载。不过他们下载用药助手的想法,是可以通过它查询自己的症状应该吃什么药,并且希望能够找到关于药品价格、购买地点,以及药品真伪的更多实用信息。最开始丁香园的移动团队担心普通大众的需求会干扰到医生们对用药助手的使用—要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会让开发团队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就在用户登录时设立了门槛,只允许在丁香园社区中经过认证的医生使用用药助手。
但这并不能阻止普通用户下载用药助手,并且想要用到它的愿望。张进决定推出一个完全针对大众需求的“家庭用药助手”,并在两个月前上线。“家庭用药助手不同于用药助手,它针对患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虽然两个App在后台共用一套数据库,但在前端的呈现方式和功能上完全不同。”张进说。
丁香园在移动互联网化的道路上远不只是做出这两个药品查询平台。半年前,他们将网站上的SNS社区“丁香客”搬到了手机客户端上。这是一个类似于医生圈子中的微博的社交服务,医生们在这里更愿意分享他们的学术成果,或者讨论手术。但网页版的局限在于,大部分医院的电脑都是无法连接到互联网的,医生们在上班时间并没有太多机会登录丁香客。手机客户端打破了这个局面,医生们在值班或者手术的间隙也可以迅速地登录丁香客获取信息。这已经达到了张进对丁香客手机客户端的原本预期,但随着用户数据的变化,他发现了移动客户端的另一个好处—由于随时可以登录,医生们对丁香客产生了依赖性,访问丁香客的频率越来越高,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张进接下去还打算在另一个网页版服务“丁香医生”中挖掘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丁香医生是一个慢性疾病的患者社区,张进的想法是,之后针对这些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在移动平台上推出相应的疾病管理医疗工具。“比如我们可以针对糖尿病的患者推出测血糖的工具,或者面向高血压的病人推出测血压的工具,这些工具可能是手机应用,也可能是我们跟一些医疗终端合作后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