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脏支架暴利令人发指 导致不该放的也放
原标题:"暴利支架"更像是一场"利益合谋"
“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它对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但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儿。因此,在稳定的情况下,我作为心脏科大夫不建议做支架。”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今天召开的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据中国医疗外科植入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两万例,到了2011年,这个数据激增至40.8万例,增长了20倍!有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每台心脏介入手术平均使用约1.6个支架,依此推算,2011年中国介入支架使用量超过65万个!(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原本不该“放支架”的,结果被放上了,原本放一两个解决问题的,却被医生放了“七八个”。这种事实上的过度医疗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医疗信息知情权不够。也就是说,患者其实在治疗心脏病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知悉,如何治疗更科学、放多少支架或放不放支架更科学。出于“放了更好”的考虑,在没有吏科学的“证佐”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多放”。其二,医院和医生出于牟利考虑。放支架的暴利令人发指,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曾表示,安装一个心脏支架,患者要支付比出厂价格高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钱。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在巨大的“放支架”利益驱使之下,很难让一些医院和医生实施理性的治疗,更难想象出这些医院和医生们会像报道中举出来的例子那样,“在18世纪一位英国医生把病人组织起来,到空气新鲜的森林里伐木,每天锯树30分钟,三个月后,绝大多数患者心绞痛消失了。”
过度医疗之下的“过度放支架”,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医生和患者一致发力的“利益合谋”。这一结论虽然“残酷”一些,但过度放支架又何尝不是获得了患者的“自愿”和“支持”呢?在一个巨额的放支架“医疗消费”上,并不排除部分富裕群体有“自付高昂治疗费用”的现象,这另当别论,问题是在现实中确实又存在大量的过度医疗者是“吃公款”、“吃公费医疗”和“吃医保”的。这场“医生得利”、“患者也获利”的背后,总会有人吃亏――“合谋”的背后总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损耗。
资料显示,国家和政府日益重视和保障公众“看病权益”,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提高,一些地方城镇医保报销比例已达70%以上,一些公务人员医保报销比例已达90%。这确实减轻了公众负担。但在一个“暴利药价”和“过度医疗(放支架)”现实之下,政府投入得越多,流进“过度医疗”这个“黑窟窿”的钱越多。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无论是让人指斥的“过度医疗”以及高达“6500%的药品暴利”现象,还是时下的“暴利支架”现象,除了滋生一批批“食利”的药厂、中间商、医药代表、医院、医生以外,事实上这个巨大的“漏洞”也已经成了吞噬医疗改革成果、吸食政府财政投入的“黑洞”。因此,面对“过度支架”现象,不仅患者和医院医生应该反思,一些医保政策的制定者也应警惕。过度医治现象之下的“过度放支架”,曝露出来的隐患和问题不能不察,应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通过弥补政策漏洞打破这一事实上的“放支架”式的“利益合谋”,让医疗消费真正理性和科学。
相关新闻: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2011年11月17日
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支架放入过多,一方面是有的患者想用却买不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架过于昂贵。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事实是否如此?曾在欧美驻中国公司长期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工作的陈先生讲述了其中的大体规律。他告诉记者:“心脏支架的出厂价与患者购入价之间相差六七倍,是正常的。”
以范阿姨使用的进口支架为例,医院卖给她的价格约为2万多元,那么销售商的进货价则约为6000元。中间的加价部分,很大比例给了医院和医生,包括回扣、赞助学术会议等。
一般来说,外国公司不会直接把产品从本国卖到中国内地,因为税费等各种成本太高,所以往往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设分公司,再将产品卖到中国内地。由于一个进口支架真正卖到患者手上,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所以最终价格内地比香港、台湾贵得多。
国产支架会不会便宜点?据陈先生介绍,心脏支架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非常高,我国企业目前还没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因此,价格稍微便宜些。
记者又找到另一名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何女士继续求证。她说,一般来说,环节越多,价格越高,高值耗材的利润相对来说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