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利润有多高,医药分离就有多难
在一个以药养医,药品虚高的当前社会,药品利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不难想象。值得玩味的一个新闻细节是这样的。采访中,一位消费者说,她发现,同一种药品,医院卖213元一盒,但在外面30元就可以买到。她的意见是,这个药品价格啊,相差这么悬殊,我们不能接受。
站在同一立场,很多人其实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假如就医者可以持医生们开出的处方,到外面药店买药,他们就根本不需要承受这种“利润高达1300%”的药价虚高之苦。但不客气的说,在当前的卫生环境下,这只能是一种“可能性”。因为为了避免处方外流,医生们会千方百计地将处方写得“龙飞凤舞”,那些蝌蚪文你根本不可能看懂,怎么出去买药?媒体前不久甚至还报道过这样的新闻,“在某所医院,医生蝌蚪文写的病历连自己的同事也看不懂”。假如你还是不懂“风情”的请求医生,让其告诉你,处方上写的是什么药?能不能到外面买?在多数情形下,你能得到的恐怕是“不可以”的拒绝。
但实际上,与之形成一种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卫生发达规范的国家与地区,人们都可以顺利享受到这种待遇与权益。为了保护民众的这种就医权得到实现,在这些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医药分离的管理办法,医院不设门诊药房,只设住院部药房,门诊病人凭医师处方,自主选择社会药店购药,医院通过医疗技术收取医疗服务费用,药品的收入只占医院收入的很小的一部分。这带来的好处是,医药分业的合理性使得医院及医生们没有药品促销的利益驱动,保证使用药品的合理和规范性。
在国际上,这种“医药分离”的管理办法被视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能够有效的保护公众利益得到实现与呵护,是值得大范围推广的卫生措施。在我国历次医改中,也多次提到过要进行“医药分离”的建设。但遗憾的是,由于利益纠结,很多医院不愿放弃药品销售带来的高利润,药企们也不愿进入公平的市场竞争,某些从业者鼓吹“分离只能导致价格更高”,以此作为不改革的借口。利益难割舍,阻力太大,正是,目前“医药分离”难实现,难推广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
所以,要斩断 “药品利润1300%”背后的那双双“黑手”, “医药分离”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真正关键在于,政府何时才能有魄力,迈过这些障碍,来实现这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卫生制度。
新闻链接:药品利润达1300%是公然打劫
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出厂价仅为15.5元,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市场流通”环节后,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5月17日《新京报》)
对于市场我们曾经是十分憧憬的。通过有效的市场流通,不仅能物畅其流,而且能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均沾。然而理想的市场主义美梦总是被现实的“市场剪径”行为击得粉碎。在我国市场上如今常见的一大怪是,中间商盘踞其间,生产者难以为继,消费者只能任劳任怨于当冤大头。
如此说事,敏锐的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疯狂的大蒜”。今年大蒜据说已堪比肉价,每斤价格贵达8元。但蒜价即便如此之高,大蒜的“出厂价”却怎么也不会超过2元,而且蒜商收储的大蒜中尚有不少是前几年几毛钱地头价所收购的,其间的利润有多大,傻子也算得出来。蒜贱时伤农,蒜贵时忙农,蒜农虽然备受蒜价沉浮的折腾甚至伤害,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市场红利。但是蒜商呢?来自河南蒜乡中牟的消息说,暴富机会多多,炒蒜早已炒出了千万富翁。为什么种植种出富翁的事情,我们永远听不见,倒是×贱伤农的事,总是循环呈现;而中间商居间一鼓捣,千万富翁就呼之欲出呢?这是正常的市场,还是有一个不正常吸金黑洞?市场的诡谲我永远不懂,尚有待于作为市场守夜人的政府去判断。
蒜商们虽然颇有坐地生财的嫌疑,但他们的暴富,多少还是利用并且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到了药品市场,这些市场因素是否起作用,就很难说了。芦笋片入库价格清单显示,从生产厂家购进一瓶芦笋片,价格仅需15.5元;然后从医药公司卖到医院,价钱从三四十元涨到了136元;再从医院到患者手中,就涨成了213元。
医院售价是批发价的7倍,是出厂价的14倍。如此“人有多大胆,利润有多高”,恐怕任凭哪位市场经济学的权威,也看不出如此市场定价到底依据何在了。而且更令人惊诧莫名的是,利润高达1300%药品,居然还是通过了湖南省物价部门审批,且按政府规定实施招标采购的。其中获利最高的是开药的医生,他们不需要任何本钱,不必付出收购储存之劳作,不处心积虑于居间炒作,信手拈来之时,80元回扣就到手了;这恐怕连被“疯狂的大蒜”之暴利撑得慌的蒜商们也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了。这是叫市场流通呢,还是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