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的郑先生也是这样一个受害者。因为时常感到左下腹不适,在看到某家医院发放的宣传单后,越想越觉得与宣传单上所述结石病症状相似,于是到这家医院就诊。做过B超后,被诊断为肾结石。接下来,郑先生顺理成章地被安排到医院排石中心,先后交纳了700元费用接受治疗。一个星期过去了,不但没见有碎石排出,还被告之要再做4次手术,并需要再交800元的费用,继续“碎石”。疑虑重重的郑先生偷偷跑出医院,到另一家医院全面检查后,方知“结石”根本不存在。
借“义诊”之名 行骗钱之实
今年夏天,许多花花绿绿的“义诊”广告出现在淄博市周村的街头巷尾,声称为喜迎新奥运,公司特聘请著名心脑血管专家,启动“世纪关爱”工程,采用国际先进血液检测仪,为群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义诊”检查。而当人们纷纷赶来参加“义诊”时,才发现上了虚假广告的当。原来,“世纪关爱”工程的启动者根本不是什么公司,而是一家保健品商店;所谓国际先进血液检测仪,则是一台普通的血压测量仪;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心脑血管专家”,只是两个未上过高中的促销员。更可怕的是,凡参加检查的人,无一例外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服用这家保健品商店经营的“某某口服液”。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月份,山东某市8家报纸上发布的医药广告,没有按规定进行登记审查的占51%,真正按药典介绍、名副其实的仅有3%,虚假广告占97%。一些广告吹得离谱,把很一般的药吹成“神药”,不管什么难治的病,都有“显著疗效”。连现代医学治不了的病也能治愈。
山东省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告诫广大病患者,看病就医吃药一定要睁大眼睛,谨防上虚假广告的当。他说,一般说来虚假医药广告有这样几条规律:名人知名度不等于广告可信度;广告投放量不等于产品高质量;媒体名气大不等于广告无谎话;广告承诺好不等于最后能兑现;声称百分之百有效不等于真能治病;降价打折不等于实话实说;宣传经过“公证”不等于产品就有保证;某某单位推荐不等于经过严格检验;熟人推销介绍不等于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