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虚高与药价虚低的监管之痛

2013-04-08 14:11:43    来源:  作者:

  药价“忽冷忽热”折射医药监管乏力

  不论是“药价虚高”还是“药价虚低”,无不暴露出我国在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药价虚高”是由于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对药品的成本进行核算,这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看病的负担。而“药价虚低”则可能带来药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后果,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新医改以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的公布象征着万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开始正式运行,然而新医改推进以来,其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在湖南省湘雅二医院,一种辅助癌症的治疗药物——芦笋片走进了公众的眼球。而之所以芦笋片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其出厂价仅仅为15.5元,但是患者在医院购买的价格却达到了213元。这样,在各种环节相加之后,芦笋片的利润达到1300%。因此,芦笋片摇身一变成了“天价芦笋片”,而这种高价药让老百姓叫苦不迭。

  然而,致使老百姓购药成本不断增长的不仅仅是“天价芦笋片”,在芦笋片事件发生后不久,治癌药物——恩丹西酮也走进人们的视线。在陕西省物价局的网站上,恩丹西酮的最高零售价为84.80元,但其成本还不到4元,这样一来,恩丹西酮的利润可以高达2000%-3000%,比“天价芦笋片”更胜一筹。

  而层出不穷的“药价虚高”现象也让新医改进入到一个两难的发展境地。原本新医改的目标在于“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现状却是,老百姓去医院看病更加昂贵,而看病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新医改的目标与结果大相径庭。

  为了缓解“药价虚高”,政府及各部委想尽办法。国家发改委也大动作对“药价虚高”现象给予打击,其采取的政策包括对药品生产企业加强成本审核、对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进行市场调查、对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及进一步对药品价格的管理办法进行改进,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降低了虚高药品的价格。

  然而,好景不长, “药价虚高”的现象刚刚得到遏止,“药价虚低”的现象又大有崛起之势。一些省市基本药物中标价格“低得离谱”。12片装的牛黄解毒片仅仅1角钱、100片装的消炎利胆片仅仅1.5元,而老百姓所熟知的板蓝根颗粒更为离谱,20小包的板蓝根颗粒仅售1.4元,相当于每包7分钱。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