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药房托管公开竞争拧干药价水分

2009-03-06 11:51:24    来源:  作者:

  其实,药房托管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中国的医院长期以来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由于国家投入不够,通过药物差价挣钱成了医院创收的主要手段之一,结果导致药价一直居高不下,而且提价风潮此起彼伏。为了抑制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国务院于1997年发布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文,提出医药分家的概念,希望把医院和药房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来经营。3年后,国家计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完善"三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选定青岛、西宁、柳州3座城市,作为推进医药分家的改革试点。然而不久,专家对这些试点的评价是"失败"。首次医药分家的改革就这样无疾而终。

  南京在全国首创药房托管打造药品"价格盆地"

  新华报业网讯 南京在全国首创的“药房托管”改革,2006年在全市156家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全面推行。由于“药房托管”后医院的年人均处方值、药占比、人均门诊费、人均住院药费都比托管前明显下降,并有效地遏制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因而“药房托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肯定。2007年12月29日,南京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将药房托管推向南京市鼓楼医院等9家市属三级医疗机构。南京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陈绍泽指出:南京9家三级医疗机构用药量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60%左右,它们在政府主导下开展药品集中托管意义重大,成功与否关键是两个降低——药品价格是否能降下来,老百姓看病的药费是否能降下来;而衡量的标准就是药价要做到“三个最低”——南京地区最低,全省最低,全国同类城市最低。

  公开竞争拧干药价水分

  南京9家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房托管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从原来的“明补”变成了“暗补”:在这些大医院看病的患者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药房托管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南京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实行药房托管把让利的10%直接打印在交费发票上,发票上明白地减去总药价的10%——此乃“明补”。去年已经实行药房托管的156家医疗机构直接从处方上让利给患者的好处就达6500万元,平均处方值同比下降8%,平均住院日药费也同比下降13.4%。

  那么,药品集中托管的大医院中是怎样实行“暗补”的呢?南京市在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集中托管中推行公开竞争,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报价,药品入选后再选择配送企业,鼓励生产企业在保证应得利润的基础上,挤掉流通领域的水分,降低药价让利于民。2008年1月,市药品集中托管中心在《健康报》、《南京日报》、南京市卫生局网站、江苏卫虹网站上公开发布药品采购遴选公告,邀请有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进口药品为国内总代理)积极参与。全国响应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834家、产品17621个。在有关部门及9家三级医疗机构代表的监督下,有1834家响应企业成功解密,成功解密产品17280个。首次报价解密后,计算机按照药品遴选细则设定对廉价、竞价、议价药品进行分流。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廉价、竞价、议价入围产品进行综合评定,形成初步入选目录,托管中心与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对目录中的相关信息(如最高零售价的定价依据、产品价格倒挂、差比价不合理等情况)逐一审核,最终形成三级医疗机构药品网上交易目录,并于2008年6月25日网上公示。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