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少数几个药品风险分担项目已在英国各地实施,而且多个风险分担项目可能针对同一药物的不同适应症,人们不难理解BOPA为何现在只是推动一些风险分担计划的模板。项目的推行和管理还需要时间来摸索,而这也是强生VRS项目不会出现大量追随者的原因。
尽管批评人士认为,风险分担项目让业界成了NICE的“应声虫”,只能对NICE言听计从。但不可否认,这些计划可以保证病人在获得药品的同时不花冤枉钱。目前,不少高价抗肿瘤药的有效率只有15%~20%,与花费不菲但治疗无效的病人共担风险,的确合情合理。AndrewDillon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PPRS协议有意增加了药价的灵活性,并让NICE在某种程度和情形之下发挥作用。”据悉,在今年2月开始实施的PPRS计划中,所有品牌药的价格整体下降了3.9%,明年还有1.9%的降幅。
评论
新药求“优”
从今年起,英国政府计划实施加快和拓宽使用创新药的政策PPRS,药厂则被要求实行更灵活的新药定价政策(药品风险分担项目)。药厂和患者谁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能否实现双赢?这些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
但凡商品都需要质量保证,达不到说明书所示功能的商品属于伪劣产品,应当给予无条件退款。但药品是特殊商品,它的质量标准通常按一定的药物含量和处方,以及人体药代数据来确定。GMP的精髓就是规范操作、质量恒定。一般来讲,出厂药品都符合特定要求,但药品能否对病人起效,药厂就不能保证了。要保证药品百分百有效,就难以保障药厂研发新药的投资回报,如何在控制医疗开支的同时鼓励创新研发,这是各国政府必须应对的挑战。
在英国,药价由药厂定,但英国政府对药品支付的控制比其他国家严,药厂推销高价药必须得到NICE机构的认可,因此NICE对药价有相当大的间接影响力。尽管制药工业一直在抱怨英国的市场环境不够友好,对英国推广新药使用进程缓慢颇有微词,但从美国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药品临床疗效对比研究,FDA审批越来越注重新药与上市药物的比较来看,英国政府的做法正在得到主流国家的认同。新药不能光以“新”为卖点,还要以“优”为检验标准,否则花再多钱,批准再多新药,对老百姓的帮助也不大。
药物经济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衡量药品价值的一大准则,药品按质量和疗效定价、政府从药物审批导向把关来控制药价实乃大势所趋。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药品Ⅳ期临床研究将会更严格、更频繁、更有针对性,在这方面多花些钱就能让老百姓用药更加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