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民营医院其实很迷茫

2009-05-20 10:07:50    来源:  作者:
      怎么才能实现“口碑相传”呢?韩笑冰回答,那就是要努力让每一位患者都满意。“我们由专人负责管理患者的《意见反馈表》,只要发现患者哪里不满意,我们就改。”

  针对诸多民营医院以广告拉动经营的做法,韩笑冰坦陈:“我对他们的做法是有所保留的。民营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他们运用虚假广告去欺骗消费者,结果把民营医院的名声和形象都搞坏,成了贬义词了。”

  北京英智眼科医院院长胡力中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虚假广告泛滥与监管力度不够有关,而相关媒体也负有连带责任,“针对欺瞒消费者的行为,政府一定要严格追究到底。”

  于宗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更是笑称:“在某种程度上讲,广告做得越响,反而是最差的。”

  “老百姓有口皆碑,自然就会慕名而来。”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北京三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张阳,他对记者说,“很多民营医院靠这种不规范的经营方式,钱也赚了,牌子也毁了,免税期一过,换个牌子继续骗钱。他们这么做,个体的、短期的利益可能暂时得到保证,但是肯定会伤害行业的、长期的利益。当行业的信誉遭受损失,最后也会转嫁到医院个体身上,长期来说对大家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以“博医、博教、博研”为宗旨,注重医疗、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如今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脑科医院。2006年4月新华社内参两次撰文总结三博的发展经验,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的重要批示中,都对三博的发展成绩给予了肯定与鼓励。

  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肯定与鼓励,这在民营医院中绝无仅有。随后,《人民日报》的一位名记者入驻三博,与病人同吃同睡一个多月,亲身体验三博的医疗服务,2006年6月15日,文章《三博医院调查》在《人民日报》刊发,向社会全面报道三博的发展经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感人的义举

  媒体对三博的报道中,各种义举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欣月童话”。

  2005年11月,一个名叫朱欣月的来自长春的小姑娘,不幸得了脑瘤,可能导致失明。小欣月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去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但对于失明的她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帮助欣月达成梦想,父亲编出善意的谎言,决定在长春找一个有国歌响起的地方,到时告诉她那里就是北京天安门。2006年3月,2000多陌生的志愿者在长春公关学校的操场上模拟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情景,让她感受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盛况。

  北京三博医院知道小欣月的情况之后,立即派出专家组赶赴长春为其诊断,并决定免费接小欣月来京治疗。从2006年3月31日到4月11日,专家们为小欣月进行了两次重大手术,直径达7厘米的脑肿瘤被成功切除。

  2006年5月8日,小欣月在北京三博医院医护人员以及武警战士的陪同下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终于梦圆。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被人们争相传颂,更有人在媒体撰文感叹,“为什么这竟是一家民营医院来做的?”

  “金杯银杯不如民众的口碑。”像三博这样,能将医疗企业作为一种品牌、一份事业来做的民营医院掌门人不在少数,小到社区的义诊、为穷困者减免医疗费,大到控制非典、支援抗震救灾,只要力所能及,他们都不甘人后。这与人们印象中民营企业老板“见利忘义”那一套完全不同。

  在对佳美的采访中,刘佳甚至还与我们开起了玩笑:“你们是与我最后一次谈企业的记者,杀青了。以后你们看不到我以佳美集团总裁的身份在媒体出现了,而只会看到我的NGO组织者身份——我现在是中国医疗教育慈善机构的执行主席。”

  据他介绍,这是个纯粹的NGO组织,是北京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和一些著名的专业人士共同发起的。通过国际、国内社会无偿捐献的钱来支持中国偏僻地区的医疗和教育。几个主要组织者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社会责任感和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人。该组织目前拥有2万多个大学生志愿者,还有5000个医生,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自愿组织起来到贫困地区去义诊和义教⋯⋯

  他的想法与做法,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比尔·盖茨与巴菲特。

  此次新医改,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是期待在坚持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