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汶川地震幸存者大脑功能发生改变
四川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研究汶川地震幸存者大脑发现,受地震的影响,他们大脑中与调节情绪有关的区域功能发生了改变,这一发现为心理疾病找到了生理指标,有望用来客观地诊断和评估心理疾病。这一研究成果将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
汶川地震发生后,川大华西医院吕粟、龚启勇、况伟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对重灾区44名幸存者的大脑进行研究,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巨大灾难时,大脑内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功能系统在短期内(25天内)发生了客观的功能改变,即局部脑功能增强,而系统的协调性减弱。该研究成果为正常人在遇到灾难后发生的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客观的功能影像依据。
即将发表的论文题为《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8级地震幸存者的脑功能改变》。该论文第一作者吕粟告诉记者,现行的心理疾病诊断,一般是让患者接受问卷调查,以此得出诊断结果,这种方式主观性太强,有可能存在隐瞒、撒谎、回避甚至假装等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而直接根据大脑功能的改变来诊断病情则是完全客观的,这种技术一旦应用于临床,将是心理干预上的一大突破。
该课题负责人之一况伟宏教授说,虽然研究成果即将发表,但是要用来诊断和评估心理疾病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发现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们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来发现产生心理疾病的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和介入治疗。
链接: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之初探
美国在灾难后开展了大量的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具有完备的灾后心理干预方法和特殊干预模式。 但是纽约州从事精神卫生的专家在911事后对灾难心理干预作了研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都没有准备好对大规模暴力事件或者灾难事件作出精神卫生方面的应答。公共精神卫生系统,包括社区都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因为“迄今为止,灾后心理干预还不是主流。”
据统计,911事件后,投入灾后心理救助的资金大约在2000万美元左右,对于这笔金额,美国的业内人士不知道是多还是少,“因为我们没有自己可以参考的数字”。
这笔款项被用于“自由工程”,这是政府和卫生部门用来恢复911事件后市民们精神和行为障碍的项目。其中负责人费顿向美国媒体介绍了他们在911事件时的作为:“我们现场起草文件,这些文件包括:调查单、机构合约、培训手册等。事后发现,这些应该先准备好的。”留给费顿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行政文牍,而招募志愿者、雇佣新员工等等的忙乱,以及各就各位进行社区走访倒显得轻松一些。
“需要新的技术、新的方式以及大量的教育服务。”这是费顿和杜房等研究人员做出的第二个结论。尽管这些结论看起来很粗浅,但都是在靠实际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他发现了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人们开始不太关注精神上的打击,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事情。”
但正是这种看不见的打击,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社会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症”。其中包括幸存者在灾难发生后的“即刻震惊反应”,以及目击者和救援人员出现坐立不安、过度兴奋、活动增多乃至于“坚持从事某项活动”等行为。
针对这些论调,国内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汪向东研究员说。他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哲学观是:失去了,不能再失去更多。 汪向东等人在日本厚生省的支持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与物质依赖署的文本,组织编译了灾难与精神卫生培训手册,但这本190页的手册目前还是草稿阶段,并且国内只有两本,里面将媒体人士也作为受训对象。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卫生官员、精神科医生和救援人员目前只有200名。这几乎是我国灾后心理救助的实践概貌。 非专业人士很难判断灾后人群谁处在正常范围内的应激状态,谁发生了精神与行为障碍。而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受灾史、调查问卷和笔录、精神科体检等来进行疾病的诊断与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