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链很长 政策难阻药品层层加价
尽管国家发改委和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试图调低药价,但实际情况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因“天价芦笋”曝光,药价虚高这一顽症近日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一种出厂价仅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诸多环节,最后以213元的售价卖到患者手中,利润率高达1300%。
“每种药出厂后都至少要经过七八道环节才能进到医院的药房,其中每一方都将药品加价卖给下一位买药者,加价幅度在10%-50%。”在北京经营一家医药健康产业投资集团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据陈先生介绍,一般情况下,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患者手里要经过医药代理公司和医院两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间还会增加配送公司,也就是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甚至更多。“一种药出厂后,价格像滚雪球一样滚成了医院标价签上的数字。因为别无他选,患者只能自己承担高得离谱的药价。”
“比如北京药厂生产的药,不可能直接卖到广东,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级分销商和医药代理公司,大家都需要获利。”陈先生告诉记者,根据各省区市的不同情况,分销商的数量和加价幅度也不相同,“其实就像这些年房价一直降不下来的道理一样,药品销售的利益链条关系到部分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利益,这部分的盈利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收入来源”。
陈先生认为,利益链条一旦断掉,后果将不堪设想。“解决药价虚高,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改革,如果没有全方位的调控,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有太大成效的。”
医院药企“心有灵犀”? 药价暗含医院六成回扣
也有一些人士认为,医生回扣是虚高药价的主要推手,当药品从生产厂家一路走到药品终端代理商手中,医院和医生照样可以以各种名义再在药品价格上加码。“以药养医”政策不改,虚高药价就难降。
有媒体近日披露,贿赂院方是所有药品代理商都“熟悉”的一道程序。因为很难找出一种特效药,也很难说一种药是其他药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医院可买可不买,这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在中国做药生意的最大秘密”。
而一份来自中国社科院的调研报告则更让人惊讶,药物政府招标价格中,包含了60%的给医院或医生个人的返点和回扣空间。
调研报告负责人、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各省份今年实施的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中,部分基本药物中标价格明显高于此前卫生院的实际采购价格。二三级医院采购药品时普遍存在药品供应商按照名义批发价的一定百分点数向医院返还现金的现象,所以二三级医院的名义采购价(往往也是政府招标价)明显高于药企实际得到的采购价。而“15%药品加成率”规定、“以药养医”机制,也使医院偏好高价药,药企报价也有了相应“默契”——报给招标单位的价格虚高。
“虚高药价”遭遇“躲猫猫” 医院负责人三缄其口
对“医生回扣”问题,多家公立医院负责人均三缄其口,拒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有的负责人更是明确表示,“采访什么内容都可以,但关于'虚高药价’,一律不回应”。
在屡遭拒绝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对“医生回扣”予以了否认。王杉表示,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是通过政府招标的采购平台进行的,包括药价制定和药品销售,整个过程合理合法,全部是在阳光、透明的条件下进行,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并不应先从医院和医生入手。
“对患者来说,高药价确实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医院能做的就是继续加强保障性医疗,逐步提高为患者服务的标准,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为患者控制医疗费用,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王杉表示,相信大多数医院都会按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购药、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