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贵主要源于医疗体制弊端
药品消费是一种不对称的消费,除极少数的日常用药外,患者吃什么药、吃多少药,都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消费”。统计表明,药品消费市场的80%在医疗机构。就这层意义而言,中国真正的“药品消费者”是医生。“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单位,实质上更是药品经营单位。”
如今看病贵在哪?是体制还是药价?
近年来,前前后后国家已经调整了25次药价,这还不包括各地方的调价,但老百姓依旧感觉用药贵,为什么?利润被削弱,甚至出现一瓶输液和一瓶矿泉水同价的现象,每降一次价,低价药就消失了,另有新的替代药出现。
从各类分析来看,百姓之所以觉得药价贵,主要还是用药不合理,如医生为获得回扣每次开药过多、开的进口药过多、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过多,拉高了药品价格,这些中间差价自然就落到了患者头上了。与其单纯降药价,不如挤干中间水分,监督医生合理用药,当然这又涉及到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系统建立的问题。解决“看病贵”,不要只盯着药价本身,根本还是要解决体制问题,否则再降多少次都事倍功半。说到底还是体制问题,做好体制改革、医疗保障跟进,看病贵的问题才能有望根本解决。
造成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药品(包括医疗器械)价格虚高。据了解,医药产品要经过若干个环节,才能到达患者手中:生产企业→总经销的批发企业→各大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销售商→(医院主管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患者。一个环节一层利,最终全部转嫁到患者头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卖到患者手中时竟涨到了213元。药品销售的利益链条环环相扣,环环得利,而患者为每个环节的既得利益者买单,成为实实在在的“冤大头”。患者不明就里,但在医药行业内,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