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医疗支出还是得靠个人,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的医疗服务费用中近50%由个人负担,约18%由政府负担,约33%来自各类医疗保险。随着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国内居民的储蓄或许会“猛虎出笼”,放心消费而少了后顾之忧。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医改的大手笔投入。银河证券研究员认为,到2010年,在医保覆盖面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提高保证水平是确保医疗行业发展速度的最确实因素之一,将有效抵消经济下滑带来的收入增速减慢的影响。但对于医改本身来说,《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意味着医改将迈出实质性一步,但我们必须承认医改将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非时点性的事件。
内需促进增长 大内需加仓医药“黄金十年”
2011是“十二五”开局之年,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研究提出,医药行业已进入大内需时代,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促进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定调,也给了医药产业一个指向——拉动内需。作为一个产品具刚性需求的行业,在宏观经济平稳有力发展的形势下,多年的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铺垫,已经将医药经济正式推向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时代。
为此,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下称“南方所”)在对产业进行预测分析后,提出了医药“大内需”概念。南方所认为,宏观经济与医药产业本身特点的结合,可以看出医药产业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迎面走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医保支付水平的提高、用药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自我药疗水平的加强等因素,都为大内需时代的到来保驾护航。未来三大终端将呈现高端医院国产外资同台竞技、第三终端实现扩容和零售终端决战高毛利产品的竞争格局。
中央定调:稳定物价,扩大消费
从宏观经济看,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1年把稳定物价放在更突出位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控制通胀,改革分配制度,积极扩大消费;2011年CPI目标4%、GDP增长8%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扩大内需。
以内需拉动增长是有经济基础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增长缓慢,国家开始刺激经济;随后的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显现,“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能力明显回落,在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发展方针被正式提出,包括“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等一系列促进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相继出台。
经过一系列促进投资、加强基础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施出台,3年的准备工作为今后国内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大内需时代正式到来。
宏观经济的调整对医药产业的刺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刺激医药产品消费。稳定物价和改革分配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医药产品作为刚性需求产品,随着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以及自我药疗意识的加强,用于医疗健康保健的支出也必然随之增加;另外,公立医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看病贵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基本药物制度采购机制及基本医院补偿机制已经建立。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可以转化为对医药健康产品的现实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