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与白术健脾益气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其燥湿利水功效与利尿作用有关;而安胎功效与抑制子宫收缩作用有关。白术还有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
白术或将领涨 平抑中药材价格市场机制需先行
近期,安徽、河南等地的干旱,让粮食产量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事实上,除了粮食,一些小品种的经济作物受异常气候影响导致价格产生剧烈波动的可能性更大,如中药材。
近日有消息显示,自2010年中秋节以来,安徽亳州及亳州周边地区降雨稀少,持续4个月的严重干旱已使白术的栽种受到影响,而亳州的白术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左右,并且库存已降至近5年来同期最低。因此有分析预测,白术可能成为下一波领涨的中药材品种。
近年来,不时就会传出某类中药材价格一飞冲天的消息,如板蓝根、三七等都上演过身价倍增的戏码。这其中除了资金炒作外,异常气候现象增多、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也都在增大中药材价格的波动。
过去的一年中,中药材价格整体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据统计,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其中28%涨幅超过51%,6%超过181%,2%超过300%。冬虫夏草、阿胶、西洋参、太子参、三七、牛黄等品种涨幅居前。
中药材价格的剧烈波动虽然给少数嗅觉敏锐的商家带来暴利,但并利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一方面,不利于下游制药厂家控制成本、安排生产,因此不少制药企业已将触角向上游中药材种植延伸,不仅可以稳定原材料的供应,还可因中药材升值而获益。如白云山在文山建立了万亩种植基地,在大庆建立了5万亩的板蓝根生产基地;太极集团(600129,股吧)在垫江打造药材基地;康美药业(600518,股吧)也实施了相关的中药生产基地项目。
另一方面,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中小种植户的伤害可能更大。除了天气异常等难以预测的因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失衡往往是价格波动起伏的主要原因。中药材也具备农产品的性质,今年什么卖得好,来年一窝蜂的种植又会导致价格迅速下滑。因此,要做大做强国内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平稳健康的市场环境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好的市场体系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