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协良委员为根治大处方支了“三招”

2011-03-09 18:08:29    来源: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用第三方监督管住大处方

  一个小感冒要花上百元钱,住院治疗价格则要更高,为何老百姓看病如此贵?驻陕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调研发现,尽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监督药品价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这让药品多、金额大的“大处方”问题无法得到根除。

  如何从根源上铲除“大处方”,确保患者利益不受损?董协良委员为此支了“三招”,引入第三方监管、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用“标准化治疗”遏制大处方。

  董协良委员说,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大大削弱了监管与惩罚力度。建议设立医院、患者之外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应由独立于医院的医政部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部门等第三方监督,一旦医生被鉴定连续开出不合理处方,最高惩罚可吊销其行医执照。

  董协良委员认为,在医疗信息不对称的医疗环境中,患者投诉渠道通畅有效,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规范处方亦起着关键作用。着手启动“阳光用药”监控体系建设。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实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医生开方用药、药品使用的规范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将合理用药的相关规定电子化,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对医生用药情况进行实时在线跟踪监控。

  董协良委员建议用“标准化治疗”遏制大处方。推行“临床路径”是卫生部医改试点工作之一。从2009年起就开始在全国一些地方试行,据统计,患者治疗费用平均下降约10%以上。目前,卫生部已经下发了100种常见疾病“临床路径”,并扩大了试点范围。从根源上进行改革和监督,才能彻底根除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因支气管炎引发的普通咳嗽,又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可是医生大笔一挥,居然开了500元的大处方。不禁要问,开的都是什么灵丹妙药?是难得一见的人参、鹿茸还是能长生不老的仙丹?开天价药,除去感觉贵,人们还会产生这种疑问,这杀鸡焉用牛刀?像咳嗽这种小病都要花500元,真的遇到难症、绝症,需要开刀、做手术,那到底要花多少钱?能用便宜药偏用高价药,能用一种药偏偏“联合用药”,治个感冒几百元,开一次药保你吃半年……像这种“大处方”,很多人都遭遇过。据报道,近年来有一半的城市居民有病不看,许多人有病到药店自己买药,有的在医院开了方不取药,医院“走方”率逐年升高。“大处方”现象为何久治不愈呢?

  相关新闻:自费药为何屡见“大处方”

  看病配药挑自费高价药,在儿科诊疗领域相当普遍。前不久,孙女士的儿子拉肚子,前往医院确诊后,医生随手开出一系列共六种药物,总价200余元。孙女士回家仔细翻看药品明细发现:两种止泻药的药理机制与功效一模一样,其中一种正是高价的自费药。这瓶价值80余元的止泻药,仅够孩子服用两天。市民李先生也反映,儿子每次看感冒都要三四百元,除抗生素、抗病毒口服液外,医生总不忘开具价值百元以上的自费药,“吃了没啥大效果,不吃又有点不放心,就先配了再说吧。”

  尽管有些患者意识到处方偏大,但因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并无反驳之力。市民方小姐眼睛生了“麦粒肿”,医生配出眼药水之余,格外加上一盒80余元的自费抗生素。“不过是眼睛有点不舒服,需要吃这么高级的抗生素吗?”“眼睛有些感染,给你配着先吃。”未等病人问完,医生已经在电脑上点击完成处方。也有患者提出质疑,家里还有药效差不多的药,没必要再额外配新药。面对这些病家意见,有的医生会耐心听取,有的则并不理会。

  “大处方”如何科学界定

  到底是医生逐利开方?还是患者过于敏感?大处方、自费药的合理开具,又有什么科学的衡量标准?

  今年卫生部发布的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这其中,超常处方(即“大处方”)便包括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两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由此可见,上述处方大抵处于不合理处方范畴之中。

  医院“大处方”在三令五申后仍难绝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马昕教授说,原因在于医生开药收受回扣的利益链未能真正斩断。目前,各大医院对医保药物的总额控制相当严格,但对自费药物“上限”仍较宽松。在政府投入不足的前提下,医院仍有赖通过自费药物赚取利润;少数医生则暗箱操作,与制药企业存在经济利益链,由此,遏制“大处方”自然显得动力不足。此外,尽管《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明确,医院如因不合理处方对患者造成损害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监管仍集中在医保处方领域,对单次处方的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这为“大处方”的产生留存空间。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