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李克强在会上发言指出:2011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要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他还表示,今年要继续加强县医院建设,推动综合改革,消除以药养医,控制医药费用。
秉承“保基本、强基层”的方针指引,医改可谓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社会领域的重要改革。实践证明,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13亿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基层医疗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基层医疗硬件设备的短缺、资源配比不平衡以及人才匮乏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从医疗设施的“硬件”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卫生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距。卫生部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东中西部地区千人口医院床位比例虽然从2005年的1:0.79:0.79缩小到2009年的 1:0.83:0.84,但仍有不小的缺口。此外,从医疗设备设施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设施短缺的问题尤其突出,一些乡镇、县城医院常见的检查诊断设备配置不齐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及时诊疗方便就医的要求。
从医务人员的“软件”而言。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大问题。2009年底,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为553.5万,相对于近百万所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而言比例严重不足。同时,面对上亿基层群众看上病看好病的需求,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急需的全科医生数量也严重不足。
医保药进入调价周期 发改委详解药价调节机制
3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公布,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同时取消了20个品种的单独定价。发改委称,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近日,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介绍了药价调节机制等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轮价格调整从“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开始。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处处长宋大才表示,经过长期研究和摸索,药品价格调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本次调价也是从用药量大、单日费用高的品类开始入手的。”他指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用药是价格调节关注的重点,同时对日费用高的药品降价幅度大,日费用少的药品则“少降或者不降”,这样“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现实意义”。
至于价格评定的手段和程序,国家发改委设有“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专门负责对药品的成本和价格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听取临床、企业、消费者等各有关方面意见等定价程序,最终确定了价格调整方案。宋大才表示,药价调整并非随意行为,而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原则上两到三年调整一次。国家医保报销目录调整时,对新进目录的品种也要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