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频频降 萌发新现象
国家一发布某些药品降价的通知,这些药品的绝大多数就突然从医院、药房、药厂蒸发了,你买不着,仍然要像有钱的大爷那样继续享用价格昂贵的药,根本享受不到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实惠。这当中也是企业的“鸡肋”,企业只好调整产品结构,放弃一些不赚钱的产品,开发更有利润的产品,而这样的后果将使得消费者没有廉价药用。
药品“降价死”,是药品价格市场化的怪胎。因为降价药不赚大钱,一些药厂就不生产降价药了,因为降价药回扣少,医院和药房就不采购降价药了。更有药企,钻国家对新药保护政策的空子,新瓶装旧酒,将一些百姓欢迎的药品另起个新名,按“新药”定高价维系暴利,这是“公开的秘密”。
其实,这些常用药品的利润空间经过近几年的降价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分”了。如何防止药品“降价死”而又正真正做到解决“看病贵”问题呢?
首先应当要“保民生”,保证公众的最基本用药需求得到满足。兴建一批公益性药企或组织国有药企开发生产出足以满足中低收入患者需要的降价药或低价药;对申报新药批号的药企,要求搭配生产一定数量的降价药。
全面清理、整顿正在报批及以前审批的新药,对“新瓶装旧酒”的“新药”,实行严厉的问责制,严惩不贷。还要用法律手段把降低药及低价药的使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范畴,建立一批公益药店,主要经销降价药在内的基本药物。对开发生产、经销降价药、低价药的药企及药店,要给予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扶持与补贴。
与此同时,医院要深化救治中低收入患者的制度改革,要求医生优先使用“降价药”和基本药物,堵塞医生开高价药、收取高额回扣的制度漏洞,铲除“以药养医”弊病。
当然,民生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当局应当与实际情况结合,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
此次价格调整综合考虑了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实际交易价格等因素,并区分不同情况,突出了重点。对日费用高的药品加大了降价力度、对日费用低的药品少降价或不降价,目的是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保证价格相对低廉药品的生产供应;对专利等创新型药品适当控制降价幅度,以鼓励药品的研发创新;对已单独定价药品,进一步缩小了与统一定价药品之间价差,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从目前的政策走势分析,国家立足控制医疗费用支出过快增长,药品的持续降价将成主流趋势。在降价周期中,可关注毛利率稳定的处方药,一类是“特殊定价”品种,拥有独家中药或者创新化药的企业,政府降价风险较小。另一类是定位于“舒服”的高端市场品种,竞争环境相对宽松,招标环节恶性竞价压力不大,例如麻醉用药市场等。如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云南白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