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药品价格,是解决“看病贵”的招数,但百姓们乐不起来,担忧还会出现药品“降价死”现象。对药品“降价死”,百姓们深恶痛绝:国家一发布某些药品降价的通知,这些药品的绝大多数就突然从医院、药房、药厂蒸发了,你买不着,仍然要像有钱的大爷那样继续享用价格昂贵的药,根本享受不到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实惠。于是,“看病贵”的抱怨依然不断。
靠什么维持药价的适中?
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度公布对高药价的调查结果。记者随机选取20种常用药品,发现这些药品从出厂到医院中间利润都超过了500%。例如,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厂价为每支0.32元,中标价为18.49元,医院零售价为21.26元,中间利润竟然高达6500%以上。
目前,这种药品的超高利润在业内绝非个别现象。这就难怪作为消费终端的百姓对自1998年以来我国27轮药品大幅降价“没有感觉”了。
药贵是当下看病贵的主因之一,大家对此怨言很多,甚至有些情绪化,如一提药贵,就是医院要赚钱和医生吃回扣,或厂家和经销商太黑心等,这些也能理解,毕竟这种情况是有的,也是药贵的部分归因,但不全是,对此过于简单化和脸谱化的解读,并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应该有“人性”,或说“社会属性”,但它们也有“商业属性”,同样也要流通、交易和赢利等。一种药品的价格,包括这个商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链上的各方是否适中,大概也像一个人,胖得发喘不行,骨瘦如材也不行,对健康都不利,不胖不瘦更好。如何使我国药价既“减肥”,使患者用上价格适中的好药;同时企业、医药公司和医院又不会因此过度“消瘦”而衰弱,这同样不利于患者。这些年,我们频频经历的药品“降价死”,那些坚持生产廉价,甚至适中价格药的企业频频破产倒闭就是例证。
先从药价的起点看,在各种生产要素都涨价的现实下,如原料和人力,仍要求企业出厂价维持一些药价在几角,甚至几分,这样做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或维持基本趋利动力?如果企业生存吃饭都很艰难,更不要说发展了,如此,能克制自己不与销售、医疗“合谋”患者而千方百计地获得补偿?所以,制定合理的出厂价,让企业明着有利可图,总比为了符合规定标出出厂价而暗地利用招标时狂升要好。特别是对生产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企业,国家不仅要给他们至高无上的行业荣誉,也要让他们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日子过得很好。并以此鼓励更多药企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