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该网站左下方“医药价格”栏目下载得到一份“福建省政府定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汇总查询表”,但键入的不管是“安内真”或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还是“达喜”,都无法查询到其价格。记者转而把所有涉及价格的表格都下载,之后键入这些关键字查询,终于在一份2008年9月28日公示的《福建省(除厦门外)第六批中标药品价和中标临时零售价》中,找到了这两种药。其中,0.5g×20片装“达喜”每盒的供应价为19.59元,临时零售价为22.53元。但“东瑞制药”生产的5mg×28片装“安内真”的价格就很是离谱:每盒供应价为33.67元,临时零售价为38.72元。同样的“安内真”,在药店才15元一盒。
市民 最高限价应与时俱进
“这种价格差异,表明定价标准已经过时了。”市民林先生说,可能这几年因某些原因一些药价出现了变化,监管部门却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容易误导消费者。更何况这样的最高限价,容易让药店的高价有恃无恐,很不合理。
记者了解到,去年有曾任医药公司高管的人士开了“降药价网”,把药品的底价和零售价都公之于众,其中悬殊的价差令人咋舌。
内幕 中间环节推高药价
为什么最高限价和药店销售价格差距那么远?为什么一些药店的药竟然比“降药价网”上曝出的“底价”还便宜?这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
几经周折,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曾当过十多年医药代表的王先生。初中都没有毕业的他,靠着在药销行业摸爬滚打,如今已是有房有车,还转型到了房产行业。按他的说法,从业期间,他每月的收入动辄万元以上。
“药品层层加价,在医药界早就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了。”王先生说,“最高限价实际上很多定得很高。”制药厂定的出厂价中,除了基本的生产成本如药物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水电费、员工工资等费用,还有所谓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财务费、广告费、销售费等。“销售费就包括打通各个‘关节’的庞大公关费用。”这些“关节”到底是哪些?王先生却笑而不答。他告诉记者,加上了这些费用,其“成本”自然就高了,报出的投标价格也就高了。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实行竞价采购的形式,由当地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办公室审定公布价格。这个审定公布的价格叫做“中标价”,中标价是医院采购药品的最高限价,“投标价高,中标价也就高。”国家规定医院可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加15%卖给患者,形成的便是“医院零售价”。医院的利润空间主要是在这15%的加成中。
“药店销售的药省却了不少销售费,因此价格可能低很多。”王先生说,药厂一般在各地还有业务员、医药代表,由他们供货给医药公司,每过一个环节,都要加价,这样成本就层层提高。最终加价只要不超过最高限价,可以由药店根据市场自行调节。一些药店直接由药厂供货,省去很多中间环节,就有可能出现比“底价”还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