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却再次陷入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困境中

2012-06-08 10:42:47    来源:  作者:

  “我们当然要加强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性,可要是不吃不喝,我们最后也会累死。”周智广说。

  不过,杨一峰也早已意识到以药养医的危害,行医者和医院使劲赚钱,利润高的药就拼命地用,这就会导致很多药品滥用。“抗生素本来应该用第一代的,现在就用第四代了,还有一些没有病理学的证据药,也开始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杨一峰说,在这个过程中,腐败得以滋生。

  在周智广看来,取消以药养医,就应该有相应的补偿政策,如果补偿不到位,那就容易出问题。而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硬件发展和解决百姓看病这几个问题中,政策就是天平。“一定要平衡这几方面的关系。但这似乎成了世界性的难题。”周智广说。

  前卫生部副部长:改革“以药养医”方向不明

  原题:改革以药养医路在何方

  “现在医院作为一个实体,它的全部生存费用、维持、发展费用,基本靠自己的医药收入来养活自己。不要简单讲叫以药养医。”

  本刊记者/黎广 文/张琦

  国务院研究室发展司前司长朱幼在2011年初出版了一本《大国医改》,该书梳理了我国数十年来医疗制度所出现的问题。在书的前半部分,朱幼引用了2008年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在《2008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出版时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的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有的人却说什么医改不成功,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

  孙隆椿,1990年至1998年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6月4日,《中国新闻周刊》对孙隆椿就取消以药养医问题进行了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卫生部部长陈竺几个月前发文表示,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取消以药养医。改革以药养医的利弊其实是什么?

  孙隆椿:事实上,政府没有讲过要取消以药养医,这不是政府的原话。首先,要了解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把教育、文化、卫生、涉及民生的都收归国有,由国家财政拨款。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医院进行全额预算;到七八十年代,改为差额预算,支出减去收入之后,不足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九十年代以后,国家取消差额预算,改为项目补助,虽然2007年之后的文件里,还叫项目补助,但已变成几个单项的补助。

  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医院的生存发展全靠自己,而国家只有小部分的补贴。多年来国家对医院的补贴大概就是医院全年收入的7%,也就是说,国家对医院由原来补贴100%,降到如今的10%左右。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