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60年代末,美国就医的人口中,大致分成两类,第一类人口基本自己为医疗费钱,包括通过医疗保险公司付钱代表自己付钱;第二类是通过政府的医疗保障福利付钱。
由于第一类就医人口一般收入较高、所受教育也较好,他们相对能判断、评价医生的服务,加上他们是自己付费,所以,针对这个群体,医疗服务具备市场化交易的条件,亦即医院可以是营利性商业公司。这也是为什么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大公司纷纷进入医疗行业,收购医院和诊所,进行规模化医院整合。
给第二类群体(即老年人和低收入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中,存在于医疗提供方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仍然像原来福利医院时期一样严重,所以,在他们之间不能是纯粹的市场化交易,为这些群体服务的医疗机构不宜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是商业公司,而是非营利机构。
1971年时,美国营利性医院占整个行业6%,到1992年占12%。今天,营利性医院占美国医院总数的21%。民营非营利性医院还维持63%左右的行业份额,剩下的是政府和军办医院。由此我们看到,虽然美国营利性医院公司的份额一直在上升,但非营利性医院仍然是医疗业的主流,之所以是这样,除了这里讲到的医疗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外,也因为非营利医院享受免税待遇,而营利性医院要交所得税。民办医院占美国医疗行业84%的份额,政府和军办医院只占16%。
对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社会,非营利民办医院也还是主流,这说明病人跟医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太严重了,连信息化法治化程度这么高的美国也无法保证医生不会“宰病人一把”,不得不通过让医院“非营利”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减少医院“宰病人一把”的激励。
中国的医疗改革
从美国医疗行业的自然变迁,我们看到医疗技术和经济增长是刺激医疗组织形式变化的主因,而医疗提供方、病人和付费方三方之间的信息关系又是决定医疗能否市场化或者能够市场化多少的关键因素。我们借助这几点看看中国医疗改革的是与非。
一些专家认为,前些年医疗市场化改革,使医疗服务特别是农村医疗变得不如计划经济时期,比“赤脚医生”时期还差。那种看法显然忽视了时代差别。赤脚医生时期跟二战前的美国医疗相近,代表的是“家访医疗”水平,只能从事简单治疗。但是,过去三十余年中国医疗设备和治理技术往现代化迈进许多,今天的医疗远比计划经济时期复杂,非赤脚医生所能,治病费用也今非昔比,医疗组织形式也必然更复杂。因此,医疗行业已经不是一刀切“市场化”或“公办医疗”这样简单的答案了。
中国社会跟美国社会一样,也有多个群体,有不同收入群体,也有受教育不同的群体。普通大众、低收入群体可能远比高收入群体更容易被医生蒙骗和欺诈,因此,针对这些群体的医院必须是非营利的;如果要有公办医院,就必须定位于为普通大众尤其中低收入群体服务。此外,如果非要对医药价格和挂号费进行管制,应主要针对这些就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