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医院到底该不该商业化
病人跟医生间的信息不对称太严重了,连信息化法治化程度这么高的美国也无法保证医生不会“宰病人一把”,不得不通过让医院“非营利”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2002年秋天,当时我们一家在清华大学访问。一天晚上7岁的女儿感冒发烧,夫人带她去北京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看病。她们回到家,把我吓一跳:带回来两大袋子药,数一数有近十种,每种药的量还这么多!这么多药,健康小孩也会被吃出病!
医疗作为一种服务的确很特殊:一般人对医学一无所知,无法判断自己到底生的什么病、需要什么药、药量多少合适、何时用什么药最理想;病人进到医院或诊所,等于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医生,由医生去诊断、开药,自己只有被动地接受。显然,在病人和医生间,既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定价评估上的不对称;一方完全主动,一方完全被动!
那么,医疗服务到底该如何组织,是否能市场化?如果不能,是否完全要管制、只能非营利?什么人和机构可以提供医疗?怎样定价付费?
如果完全按照自由市场原则,由病人和医生作为医疗服务买卖的两方自愿交易,没有政府或任何权力机构介入,那么,由于交易两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没有起码的医学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下,病人会无能力评价医生好坏,自愿选择很难真正是“自愿”。而医生为了增加收入,可能会像北京的那个儿童医院一样,乱诊断、乱收费、乱开药,甚至乱动手术,给好人也治出病来。
美国医疗行业的演变
医疗很特殊,各社会都做了不同尝试。不妨先看看美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经历。到十九世纪末,不管西医还是中医,中国还是美国,从看病诊断到治疗,一般都只有简单的设备可用,包括体温计、听诊器、注射器等这些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医疗工具。医疗技术简单的现实决定了医疗服务的组织形式和提供方式也不会太复杂。
二十世纪之前,美国医疗服务分化明显:中高收入阶层都是由医生上门到病人家里服务,不去医院;而医院几乎全为穷人服务,是福利性质的,其经费基本来自教会和各类慈善基金的捐赠。
也就是说,中高收入群体自己能为医疗付钱,而且他们教育水平较好,一定程度上能评估医生的水平,医生要乱开药、乱收费也难。对这些群体而言,医疗是相当市场化的。之所以中高收入群体的医疗能基于市场交易,是因为在医生(服务提供方)和中高收入病人(顾客)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严重度要低些,这些病人甚至了解一些医学,况且医生经常去病人家里服务,跟后者建立了友情和互信,使医生“宰病人一把”的倾向性很低。此外,中高收入病人是自己受益、自己付钱,也让市场化安排有了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