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一直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直至今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就深化医改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医改新方案最终的出台已见曙光。不过,昨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却对这份刚出炉的医改新方案提出了新的见解。该所长期致力于医疗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员朱恒鹏在报告中指出,基本药物“统购统销”制度将推高药价,因此不可行。
基本药物呈两种发展趋势
新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规定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
基本药物是指那些“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物。我国推行基本药物政策已近30年。不过,目前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一些“基本药物”被改变剂型或再“包装”后被重新注册为“新药”,价格大幅提高,丧失了“价格合理”的特征;另一趋势是部分廉价品种因价格太低受到医疗机构冷落没有市场需求,从而药企不再生产,导致供给不足甚至没有供给。
社科院报告指出,我国药价长期虚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压低医疗服务价格,而医疗机构只得通过卖药盈利来维持运转。而这种备受诟病的“以药补医”机制却始终没能转变。
朱恒鹏分析说,目前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业的介入过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管办分开”原则,正是针对这一体制弊病提出的。而基本药物“统购统销”的主张却进一步加深了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业的介入,强化了医疗机构对行政主管部门的依赖,使得“管办分开”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统购统销”将抬高药价
卫生行政部门在医改新方案中提出的基本药物“统购统销”制度,即对基本药物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朱恒鹏认为,“统购统销”制度中确定定点企业的权力、确定配送价格和配送费用的权力,给卫生行政部门带来了大量的寻租空间,这容易导致商业贿赂和行政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