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指导价实际意义不大

2009-10-06 11:43:30    来源:  作者:

  单靠“指导价”难除“药价高”病根

  发改委指导药品的价格不是一次两次了,截至到目前推出的药品降价政策不下20次,其治理“药价高”的决心可见一斑,但每次指导价出台后我们总会无奈的发现,药价年年往下调,药费却年年往上涨,老百姓拿着高额的药费单丝毫没感觉到政策的温暖。

  对于绝大多数的医院来说,赖以生存的一大法宝仍是“以药养医”。医院既然要靠卖药维持,就必然会想着法子卖贵药,只有药品价格上去了才会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才能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所以医生的大处方自然就会被默许甚至被鼓励。既然贵药和廉价药都能治病,那医院和医生为什么不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贵药呢?政府指导价指导了药品价格,但能指导医生开什么处方吗?再者,老百姓看病不是到市场买菜,可挑挑拣拣砍砍价,实在不行不吃都行。但到医院看病就不同了,医生的处方就是圣旨,再贵的药得吃,再多的钱都得掏,没人傻到拿自己的生命当实验品。

  其实,药品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市场的单一性,无论价格高低,需求对象就那么多,老百姓不可能因为价格降低就疯狂囤货,更不会因为价格高就不治病了,是因需而买,而非受市场价格高低所左右。如果是价格低廉造成药品短缺,继而成为涨价的理由,那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为民服务意识不免让人寒心,也让我们怀疑他们在医院药企与老百姓利益天平上的公正性。市场因为供不应求出现了短缺,发改委应当做的不是提价,而是组织增加生产,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

  实际上,高价药罪魁祸首就是中国的药企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缺失,仅仅依靠政府指导价来抑制高价药,其结果仍然是治标不治本。而要从根本上逐渐消除“药价高”这个顽症,就必须从医院机构改革着手,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来取代“以药养医”机制,明确定位医院的服务性质,并在财政上予以扶持,同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这才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努力的方向。

  降价降价,就怕药品贵族化

  “听说这次降价从10月22日起开始实施,我们老百姓真的是很盼望啊!”家住奎文区文化路某小区的张老先生告诉记者,“国家虽然几次降价,但是药价还是很高,像我心脏病的药差不多一天十几块钱,真是有些承担不起,希望国家能够实施一些措施,让药价降下去,真真正正减轻我们的负担。”在表达了盼望之情的同时,张老先生也希望有一些更加完善的政策能够稳定药价,让百姓安心。

  “现在中央的通知刚刚下发,要具体落实到我们这边还需要一段时间,最近我们的药价没有作任何调整,”城区东风东街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使调整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们的药价都与规定的药品的指导价相差无几,甚至有很多药品的售价低于指导价,所以就算是调整,也不会对我们药店有什么较大的影响。”

  “我觉得这次药品降价对于医院的药品价格还是会有影响的,医院的药品实在是比药店里的贵太多了,要是真能降下来就好了,”一位在医院里看病的李先生表示,“每次国家关于药品降价的政策一出,规定中降价的药品很快就停产了,继而市面上就出现了一种同样疗效的新药,价格却是旧药的好几倍,这种情况很多,也是我们老百姓最怕的。药品降价,反而越降越贵,希望这次能够真的降下去。”对于此次的基本药物降价,期盼和担忧并存的市民占了大多数,大家热切盼望药价下调的同时,也对旧药降价停产、新药涨价上市的情况表示担忧。

  基本药指导价多高于药店零售价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此次药品降价,百姓反应不一。在随机采访的几十位市民中,多数表示了期待,“有些药品价格太贵,降价后看病的消费可能会降低不少。”但同时很多市民也表示了担忧,唯恐此次降价成“空降”。

  提到此次药品即将降价,不少药店店主很淡然。他们均称药品降价对他们影响并不大,“因为只有极少数的品种超出指导价,绝大多数药品都低于指导价。”

  “比如说复方丹参滴丸”,济南一家中药店店主陈有光指着药架上的一种常用心脑血管药,“27毫克(150丸)薄膜衣型的,此次指导价是25元,而我们药店目前售价是21元,远低于指导价。”记者发现,在其他几家大型连锁药店,该药价格多在20元左右,鲜有超过22元的。

  另外,平民大药店负责营销的李经理也表示,比如青霉素80万单位的注射剂该药店价格为0.4元,远低于指导价0.92元。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