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青与妻子本在家乡的皮鞋厂打工,此前夫妇俩打工赚回来的钱还可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如今他得病了,家里又债台高筑,他觉得日子越来越艰难,担子越来越重。
前来看病的王大妈,今年58岁,腰疼病有好多年了,想到医院让专家看看,她身上没带钱,正等着儿子来交费。王大妈告诉记者,我们农村人没什么收入,家里也没地可种,平时只能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活。我老头子61岁了,还在外面打工,赚点钱给家里增加一些补贴,要不日子怎么过呢?!我们农村人真怕生病,一生病就要花很多钱,到医院看个小病都要几十元、上百元。
公立医院处境两难
公立医院改革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应得以良性健康发展。镇江在医改方面虽积累了15年的经验,公立医院在以往改革中也得到了洗礼,而据业界人士反映,公立医院的日子并没有好起来,反而被推上了两难的境地:利润越来越低,人们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办公室主任吕剑平向记者介绍说:“过去我们医院的效益居全省前列,收入超过常州与扬州,而自1995年实施医改以来,医院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药品价格大幅度下调,效益明显下滑。十几年来,医院为改革做出了牺牲,结果却落了一个坏名声,真冤!”
对此方雯也有同感。她说,“改革是为了政绩还是办实事?一些地方要求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将矛盾集中在了医院,我觉得这有些不公平。”
江滨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芝在医院工作已有多年,她觉得医院的硬件、技术、服务水平都比以前大有提高,医生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的开通,危重病人,一个章子,不交钱可走遍全院。近年来医院投诉率在不断下降,合格率都达90%以上。这些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有人对医院的服务还是不满意,可见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是无止境的。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刘东明认为,这些深层次问题并非医院自身能解决,需要靠一种制度来解决。政府要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理解改革,引导百姓的健康观念,珍惜改革成果。同时,还要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促进改革顺利进行。现在推进改革的瓶颈并非社会舆论,而是资金投入与补偿机制,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财力来确保医改的公益性。
刘东明就此建议应盘活医保基金,提高公费医疗比例,提供大病医治有效资金。不要让这块资金一直沉淀着,应让它在市场中产生更大的效益。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建议,公立医院改革可借鉴新加坡和台湾的运营模式。例如,台湾医院采用财团法人制度,由企业或社团捐赠支持公益事业,这样就能确保医院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