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基层医疗机构全部执行“零差价”售药,总收入必将大幅下降。如果要维持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只能减少人员数量,而这并不符合医改的初衷。而如果医生数量不能减少,就意味着平均收入会相应减少。
无论如何,在缺乏足够财政补贴的前提下,普遍推行“零差价售药”,都相当于将医改建立在损害整个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利益之上,因此并不可行。朱恒鹏认为,如果医生数量和收入都不能减少,只能设法“堤内损失堤外补”。
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三,一是增加大量财政补贴。但从实地调查看,经粗略估算就可以知道,这个数字将十分巨大,不管是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省份,都一定会“补不起”。第二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药品收入减少的“窟窿”,“但实际上也不可行。”
这是因为,“首先,基本医疗机构能够提供的医疗服务非常有限。其次,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卫生院为了吸引患者,都免了挂号费。如果3元的挂号费都不能顺利收取,怎么能再提高费用?显然此路不通。”朱恒鹏指出。
第三个方法就是增加医疗服务项目,借此提高医疗机构的收入。但朱恒鹏认为这个方法也不现实。目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大型综合医院——而非社区医院就诊,这一趋势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很难指望基层医疗机构借此增收”。
“财政补不起,价格涨不了,医疗服务也难有吸引力,何谈实现药品‘零差价’?”因此,至少目前新医改所强调的“基本药物制度”暂时行不通。从实践看,基层医疗机构也普遍对零差价持消极观望态度,明显缺乏动力。
朱恒鹏在调研中发现,应应对上述“零差价”制度,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已有“对策”:如实行“药店合营”,甚至由医务人员合营开办药店。或人为减少零差价药品供应量,同时诱导患者到合营药店买药,以此增加合营药店的收益等。
朱恒鹏警告,强行推进这一政策,或会引导基本医疗机构“集体跑偏”,甚至将威胁到绝对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最终影响居民享有的卫生服务质量。换句话说,强推基本药物制度,最好的结果是该制度“形同虚设”,并被“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