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

2025-02-11 10:38:58    来源:国家卫健委  作者:

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急函〔2025〕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

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流行性感冒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我们组织制定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

2025年1月20日

附件: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 , 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而死亡。为进一步做好流感诊疗工作,减少重症和死亡,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 年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我国既往流感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H1N1、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 系。

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条件下30 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2有传染性,排毒时间多为 3~7 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

(二)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造成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呈簇状或弥漫性脱落、固有层黏膜细胞充血、水肿伴单核细胞浸润等。流感病毒也可感染肺泡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造成广泛的肺泡上皮损伤,肺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间质水肿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肺炎表现。严重者可合并弥漫性肺泡损伤,表现为肺泡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坏死,肺间质和肺泡腔内有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及炎症细胞浸润,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出现微血栓,形成透明膜,伴灶性或大面积肺泡萎陷,气血屏障破坏,导致ARDS。少数病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引起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多器官损伤。合并心脏损伤时可出现间质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和坏死等心肌炎的表现。合并脑病时可出现脑组织弥漫性充血、水肿、坏死,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丘脑为主3的对称性坏死性病变。偶见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及肝细胞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 1~7 天,多为2~4 天。

(一)临床表现。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 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二)并发症。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