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

2025-02-11 10:38:58    来源:国家卫健委  作者:

1.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其他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等感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时,病情重,病死率高。

2.神经系统损伤包括脑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儿童多于成人,急性坏死性脑病更为凶险。

3.心脏损伤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

五、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2.血生化: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休克病例血乳酸可升高。

3.动脉血气分析:重症病例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4.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急性坏死性脑病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二)病原学检查。

1.抗原检测:采集鼻咽拭子或咽拭子进行抗原检测,快捷简5便,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阴性不能排除流感。

2.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咽拭子、气管抽取物、痰或肺泡灌洗液进行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

3.病毒培养:从呼吸道标本可培养分离出流感病毒。

(三)血清学检查。

恢复期 IgG 抗体阳转或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四)影像学表现。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影、磨玻璃影;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浸润影或实变影,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表现。

急性坏死性脑病 CT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多灶性脑损伤,包括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以双侧丘脑对称性损伤为特征。

六、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流感重症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一)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7 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

(二)确定诊断病例。

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并具有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

1.流感抗原检测阳性;

2.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3.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

4.流感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呈4 倍及以上升高。

七、临床分型

(一)轻型。

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二)中型。

发热>3 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 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1.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呼吸急促,RR≥30 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高海拔(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1mmHg=0.133kPa);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2.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 天;

(2)呼吸急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月龄,RR≥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鼻翼扇动、三凹征、喘鸣或喘息;

(5)意识障碍或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休克;

3.急性坏死性脑病;

4.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

八、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一)年龄<5 岁的儿童(年龄<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二)年龄≥65 岁的老年人;

(三)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四)肥胖者;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