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制度决定药品的价格和医药产业的发展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决定价格,其中流通在业界尤其重要。大家都知道,计划经济时代药品是垄断经营的药品次级批发体系,省市县和华东、华南的医药中心带是自己批发,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电网决定电价;药品价格是由药品公司决定的,药品公司上报计划,然后生产,医院采购,药品价格利润从来都是10%~15%,那时药品价格比较低,都是廉价药,加个10%也显示不出来。 在物质短缺时代,调控手段既保证了低价和公平,同时又难免制约医药和生产流通企业的博弈,大大影响医生用药,也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制药也相当落后,长期在低水平的情况下运转。中国制药业和制药商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药品也离开了低价药、廉价药的单一地平线,用统购统销的办法、用专卖的办法和垄断药品销售渠道与价格的方法也行不通了,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药的办法极不高明,所以国家采取了很好的办法,限制药品零售价。药品由零售批发向销售终端转移,医院控制了药品定价权,中国公立医院实际上控制了中国药品的定价权。
国家药物流通双轨制的走向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不可能全部靠市场发现价格,实行价格管理是必要的。我国政府已经对药品实行了价格管理,并制定了最高零售限价,虽然在价格制定上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确保药物经济学的评价,药品管理过多、过细,对地方物价部门又增加了很多个品种,甚至上万个品种,但总体上国家对药品价格的管理是必要的。现在在政府实行总药价的管理下,实际上实行了两种药物流通制度,或者说,进入医院、药房和进入社会零售药店的两种药物流通双轨制。以前我们有很多双轨制,汇率双轨制,产品价格双轨制,原材料双轨制,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逐渐打破了流通领域的双轨制度,可是现在又形成了药物的流通系统,实际形成了双轨制。一是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的药品需要集中招投标,由政府采购,医院药房零售,基本药物实行零查率,因为政府招投标实际上是设定了门槛,加强了垄断的作用;二是通过市场,通过现代物流降低流通成本,连锁经营,通过竞争发现价格,降低价格,目前社会零售药店已经做到了。从市场发现价格,这是一种办法,群众没有反映在社会零售药店买药难或买药贵,但社会零售药店占的比例比较少,还不足药品销售总量的20%。
政府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医药分配改革并没有什么进展。政府药品招标采购自上而下地搞了好几轮,却问题多多。一般来说这应该是市场经济方式,由买卖双方进行,根据价格、质量等(定价),谁也没有意见,现在是政府代表医院进行招标,在商业活动里,政府的高度集中与垄断只能导致腐败现象丛生,也许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应该进行减少行政审批权的改革。在国外是由医保、医院和患者组织起来,由药品的数量、品种、付款方式决定药品的不同价格,实行统一医保的国家对大类进行定价,不像中国那么细。按大类定价以后,药物价格自然就向真实价格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