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应实至名归
“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卫生系统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这也是百姓一直以来呼吁较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启动,特别是药品降价措施的连续出台,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缓解。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即将公布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涉及品种将包括抗肿瘤药、血液制品药物等。药品降价幅度最大或超过20%。与此同时,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正在调整,此次调整主要针对二三级医院。新版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入选品种最多可能达到700种,超出原来500种的市场预期。
此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办法规定高价抗菌药不得在门诊使用。目前卫生部正组织各省卫生厅分管抗菌药物整治工作的人员在合肥、贵州和西安三地开会讨论试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将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整治成效。
药品价格合理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民生所向。近年百姓就医不满意主要集中在药品价格贵、就医费用高等方面。导致看病难且贵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投入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二是医疗体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医管不分、医护不分,存在医生与患者争利益,最终导致医患矛盾加深。
解决医患矛盾最根本在于解除以药养医。回顾近三年来医改试点成就,最大亮点就是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医生可通过提高服务和医疗水平增加收入,而并非靠多开药开贵药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
药品降价,医药分开,取缔以药养医,实行药品零差价,各地均有不同的尝试。但问题是医药分开后,药价为何仍虚高不下?这其中主要在于药品定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缺乏强有力的价格监管制度。
据记者了解,其实一些药品的出厂价格并不高,但是经过各种销售渠道层层加价后,最终到达零售端的价格让人惊诧。譬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出厂价不过0.6元,中标价却高达11元,最后卖到患者手中超过12元。
另据了解,从1998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二十多份下调药价文件,特别是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对基本药品的零售价实行限价,其中有45%药品降价,药品降价总幅度达25%。尽管如此,药价虚高问题仍然难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