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报销问题,卫生部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最初有700种,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品种越多,需要的政府补贴越多。要补多少钱,财政部门也不会放弃发言权。”
诚然,这样的博弈其实是一种进步,其外在表现就是目录的不断瘦身。通过种种途径传出的消息显示,2008年9月版的基本药物目录为756种,其中西药400多种,中药300多种。此后,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品种不断减少,2009年4月版为613种,此后又被缩减为400多种,如今,最终敲定300多种。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相近,后者基本稳定在310种左右。
博弈的行为最终将体现为妥协的结果,发改委一位处长告诉记者,“现在各个方案是最后一个阶段了,总共21个配套方案将很快全部与大家见面”。
落实的难题
不过,无论是三甲医院25%的使用比例,还是基层社区医院将来的全部配备使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并不容易。
正因如此,7月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2009年底前,将在3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上述30%先行试点的地区,由各省自己确定。“从去年征求意见稿至今,新医改具体方案的不断调整,其实是中央不断放权的过程。”
放权还体现在基本药物目录增补的地方主导权上。郑宏告诉记者,中央允许地方在省一级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增加一些非目录药物进入社区和医院使用。
此外,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把范围缩小到30%的地区,原因还在于政府补贴经费不足。2007年,北京市的社区医院实行普通药物零差率,当年,政府拿出专项财政补贴3亿元。2009年,为了实现社区用药零差率,扬州政府准备掏出5亿元买单。
黑龙江某市卫生局局长的担心证实了上述人士的观点,在他看来,8500亿元的新医改增量投入中,中央出资3318亿元,其余由地方出资,“现在正碰上金融危机,地方的财政收入不足,能不能拿出剩下的5000多亿元,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