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药企应当适应改革方向

2009-08-21 20:16:25    来源:  作者:

  “我们前期选择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主要了解他们的管理模式、在研项目进展以及资金情况等,通过调研摸底,总体感觉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一位部门经理告诉记者,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创业型的研发企业,研发人员一般都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在研项目也都处于行业的一流水平,可在资金方面除了两家企业明确表示有充裕的资金储备外,其他的都有很强的融资意愿。很典型的是一家研发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产品已经做到一期临床,但由于后续资金不到位,不得已整个项目都停了下来,该企业的领导层几个月都没发工资了。    

  “中国未来的新药研发需要大量的长期的投资,可国内目前缺少能忍受漫长等待的专业投资基金,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孔震宇认为,目前我国有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销售额占整个医药产业销售额的比例已经达到10%左右。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除少数几家外,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按照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至少应该获得400亿美元的金融资本投入,但实际所得还不到预期额度的10%。创业型生物医药企业大都难逃“资金饥渴症”的折磨。    

  受制于投资渠道不畅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决定它需要的前期资本投入非常大,所以,资本的融通渠道非常重要,但目前国内风险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相关的体制还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也尚需时日,加之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仍往往做的是“无风险投资”,因此实际上医药科技创新目前仍以政府投入为主。    

  “从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的评选就可以看出,政府资金一般都投向大的企业、著名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所长应军认为,大企业实际上并不缺少研发资金,高校里面的教授也没有太大的研发压力,因为他们主要在乎的是职称的评定和论文的数量,而真正有研发压力和研发激情的恰恰是中小型研发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掌握着较高的更切合产业化的技术,有高水平的研发人才,研发出新的成果是其生存的前提,所以他们才会把钱花到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遗憾的是,因为不具备足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得不到政府资金的垂青。

手机:   汉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