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定价机制改革能否解决看病贵?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正酝酿新一轮基本药物价格调整,《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将在6月底出台,据说将是我国第26次药品大降价。受此影响,去年以来在熊市中表现相对抗跌的医药公司股票,连日下跌。
听起来,似乎是暴利药新闻及回扣清单等新闻刺激了价格监管部门,乃至做出了为民做主的举措。但各位看官不妨细想,迄今为止的N次药品大降价,可曾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更遑论解决因医疗资源紧缺而导致的看病难。
鉴于此,笔者认为,政策设计如仅仅在基本药物价格问题上兜圈子,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群众看病吃药面临的高价难题的。
核心原因在于,无论就医还是吃药,都属于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不能简单等同于看价买菜。且有病吃药,兹事体大,远超过了多数群众智力水准和专业能力。这就是说,有关部门绝不能希冀大家依靠自学成才,能熟练默记所有特价药物目录,及时在医生开大处方的时候提醒一声———“烦请您开便宜点的××药,替代那个贵的××药”。此外,在患者无力充当“全知帝”情况下,要仰仗咱们白衣天使们能拒腐蚀、永不沾、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似乎也不靠谱。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解决药品价格问题,须放到医药改革的大框架内通盘考虑,不能指望采取先降药价再降医疗服务价格的方式,逐个击破,进而赢得医药领域改革的全面胜利。具体而言,在诊疗领域既有问题尚盘根错节,无法触动的时候,启动计划调节工具,试图以指导性计划和目录方式,打造出一批低价药品来造福群众。用心虽良苦,但效果注定不彰。弄不好,还会造成“高价药驱逐低价药”的结果。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不信的话,试看经历25次药品大降价之后,我们曾经熟悉的常用药,还能在药店里找到多少?
学理上,搞制度设计要达到预期效果,一定要遵循两条要旨:一是激励相容,即这个政策拿出来放到现实中,是不是受操作的主体都乐于执行;二是利益制衡,如果某一个强势主体拒不执行政策,是否有制衡的力量加入博弈,以放大弱势群体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