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潜规则越来越透明,使得制药企业在定价时把潜规则的成本也加了进去。曾在某知名跨国医药公司工作过的王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确实比较普遍,制药企业在确定药品价格时,除了把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考虑进去外,还会考虑代理商的回扣、进医院后的各种渠道费用以及大型连锁药店的上架费等。
利润畸高
近年来涉嫌在华商业贿赂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而通信、能源、医药、房地产等领域已是案发密集区,其中医药行业尤甚。
上海某医疗器械公司一名李姓市场经理向记者透露,在中国市场,跨国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往往利润丰厚。进口的心脏药物支架在国内可以卖到三四万元,而在国外的价格只有6000多元人民币,但同类的产品国产的只要一万多元。“抗癌药物比医疗器械的利润更吓人,出厂价仅有100多元的抗癌药物,到了医院可以卖到4万元!”李经理如是说。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业的商业贿赂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直接向政府官员公关,另一是向握有产品推荐权、行销权的医院公关。
政府层面的腐败与公众视线较远,所以经常被外界忽略。但从郑筱萸到张敬礼,一批主管官员的落马,已经使这个领域的潜规则逐渐浮出水面。
一国内医疗器械从业人士介绍,在一些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大中型的机器一般是厂家直销给医院,而小型设备则会通过代理商来销售。如果代理商利用潜规则来销售,可以帮助跨国企业规避许多风险。
而跨国企业若需要自己进行商业贿赂,方式则会隐蔽很多。如此前行业内人尽皆知的借学术名义组织出国考察,或以技术服务费、顾问费等方式给受贿者好处,而这些支出也能够以“售后服务”等名义写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德国《经济周刊》报道,西门子匿名人士披露,该公司在中国约90%的业务都是通过第三方执行的。而毕马威审计报告公开的信息显示,西门子在中国的行贿可能通过诸多境外公司完成。显而易见,直接用钱来公关的事情大多是通过第三方进行的。
医药分家成必然
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近期大幅涨价,一些仿制药的价格甚至超过进口药。一场以改善公民医疗条件、去除“看病难”为宗旨的医疗改革,竟然成了药价攀升的绳梯。
相关人士介绍,在医药领域,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本就很低。首先,消费者规模庞大,议价能力却与之成反比;其次,消费者几乎没有成本转移能力;最后,则是专业原因,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和药品厂家、医院、医生极不对称。在处方药市场上,消费者几乎没什么议价能力,这是普遍现象,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