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县卫生局局长陈同义认为,基本药物目录结构性过窄,比如适合婴幼儿的药物很少,而这些药是成人药无法替代的。此外,精神病类、抗乙肝病毒类和部分专科类药也较少。
2010年7月,农工党中央在调研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时,在河南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一位参与调研的人士介绍说,部分地区存在患者因用药需求不能满足而从乡镇卫生院“倒流”回上级医疗机构的现象。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专科用药在目录中数量有限,这对原本发展形势较好、规模较大的专科特色突出的基层医疗机构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专科业务发展受限,部分患者不得不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介绍说。
相对于新农合药品目录来说,基本药物目录过窄,这意味着很多可以在新农合报销的药品,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这也直接促使病人理性选择更大的县市级医院。
此外,陈同义在对改革实施半年来新农合补偿数据比较后发现,基本药物零差率对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并不显著。原因是全县参合农民就诊的医药总费用80%左右发生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仅20%左右发生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010年上半年为19.21%)。
转型忧思
2003年国家推行新农合,大大刺激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一度破旧不堪、人员稀少的乡镇卫生院焕发生机。据介绍,2003年之前,岳西县80%的卫生院处于亏损状态。
岳西县卫生局副局长汪传德介绍说,全县24个卫生院只有两个医院持平,其他均有结余,发展势头良好。这得益于2003年新农合和近年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然而,在“以药补医”体制下,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偏离了应有的功能定位,不顾条件限制,超范围执业、超能力接诊、超范围创收,导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逐年上升,加剧了医患矛盾。
为了纠偏,国家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的核心意图是降低药价虚高成分,抑制不合理用药。今后,基层医疗机构不再进行自主采购、自行加价销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行政主导下的运营模式,省政府招标机构招标、统一招标、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医疗机构收支由财政局、卫生局核定。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恒鹏在浙江等地调研后认为,零差率销售政策并不能改变卫生院卖药赚钱的局面,只是将原来的公开合法盈利转变为暗箱操作,通过返点和回扣谋利,这无助于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此外,此次新医改导致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发生改变,除了基本医疗功能,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加重。“公共卫生是工作重心,比基本医疗还重要。”朱海波说。目前各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抽调专人从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免疫计划实施等。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重视公共卫生服务,纠正了过去基层医疗机构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面。但部分基层医务人员也担忧,过于偏重公共卫生服务,加之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导致医疗机构没有创收的热情,原先的治疗业务会否就此萎缩?一旦如此,老百姓看病将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