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价格不可能做出来,也不可能长期供应,这是个不正常的现象。如果超成本长期供应,要么就是减低物料投放,要么就是长期赔本供应,这对已经成熟的品牌企业来说,都是难以为继的做法。”赵超说。
当时,被广泛引用的个案是,以头孢曲松在安徽和山东两个省的招标结果为例,安徽中标价是1.25元,山东中标价1.22元,这是成品药的价格。而原料药的价格就已经在每公斤1000元上下,正常分装一瓶是1.1克,就是1.1元,瓶子8分钱、丁基胶塞0.13元,其余的纸盒、标签全都不算,最低成本就已经超过了1.2元,按照中标价根本不可能做出来,更不要说长期供应。
类似的例子并不鲜见,同样以安徽和山东基本药物招投标过程为例,60粒/瓶的复方丹参片只有0.95元,甚至不高于市场上任何一瓶饮料;成本价0.92元/支的青霉素,招标采购最低价竟然可达0.30元/支。
对此,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他更担心的问题是,“一旦行业竞争走入了简单的价格竞争,小企业违规成本低,往往就在市场竞争中对大企业形成不公平竞争,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对行业的发展会带来很大伤害。”
基于对品牌和质量保护的考虑,大企业往往放弃或减缓了基药在某些地区的招标。
“近期同仁堂退出了好多省份的招标,就是因为没有办法满足压低价格的要求。”于明德曾谈到同仁堂(600085.SH)被低价逼出部分地区招标时表示,不少地方的招标根本不问价格,先统一砍掉15%、20%的价格再谈,这种有违市场以及科学的操作方式,让一些企业甚至被逼出了最低成本线。
在基药目录中,仅同仁堂一家就拥有42个品种,占据中药目录四成之多。
但随着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相继启动,低价竞标的问题迅速暴露,对于特别讲究药材等原材料品质的中药企业则尤其艰难。
“按现在的招标价,同仁堂甚至连好多药材都买不进来。”于明德告诉记者。
陈晨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还在坚持,但品牌企业终究无法长期和小企业打价格战。
记者了解到,目前基药品种占到陈晨所在集团全部制剂品种的60%~70%。“现在很迷惘,市场不能轻易放弃,大家都在死扛,确实太艰难了。”他说。
再调整?
按照新医改方案的分解任务,2009~2011年为新医改第一阶段。时间已来到2011年11月,下一阶段的政策此时格外引人关注。